第74章 蜡染+文旅(1/2)
同时,他计划和当地文旅部门合作,把苗族蜡染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不仅能欣赏蜡染作品,还能体验蜡染制作过程,这样既能增加村民收入,又能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
陈如轩把这些想法整理成一份详细的计划书,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县文旅局,和工作人员沟通合作事宜。
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听完他的计划,很是赞同,当场表示会提供政策支持和宣传资源,帮助他们打造“蜡染+旅游”的特色项目。
从文旅局出来,陈如轩的心情格外舒畅,他掏出手机给苗族大妈打了个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
大妈在电话那头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一个劲地说着“谢谢”,还说要立刻召集村民们商量怎么做好蜡染体验项目。
挂了电话,陈如轩又去了老木匠的教具制作作坊,看到老木匠正带着几个村民忙碌地制作画架,每个画架上都刻着精美的蜡染图案。
老木匠看到陈如轩,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迎了上来:“陈总,你来得正好,我们已经做了30多个画架了,再过几天就能全部做完,送到吊脚楼村和周边村子的学校去。”
陈如轩点点头,笑着说:“老木匠,我今天来是想跟你说,咱们的教具合作社可以再扩大规模,不仅制作美术教具,还能制作一些蜡染体验用的工具,比如蜡刀、染缸等,供应给即将开设的蜡染体验点。”
老木匠一听,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们之前也做过一些简单的手工工具,有经验,只要稍微改进一下就能做蜡染工具,还能带动更多村民就业。”
陈如轩拍了拍老木匠的肩膀:“那就辛苦你了,我已经和文旅局谈好了合作,蜡染体验项目很快就要启动,咱们得尽快把工具准备好。”
老木匠用力点点头:“你放心,我这就安排人设计图纸,保证按时完成。”
离开老木匠的作坊,陈如轩回到学校,看到刘晓华正在组织孩子们整理美术作品,准备挑选一部分优秀作品放到即将开设的蜡染体验点展示。
“陈总,你看这些作品怎么样?有孩子们画的乡村风景,还有蜡染画,都很有特色。”
刘晓华拿着一叠作品递给陈如轩。
陈如轩接过作品,一张一张仔细翻看,不时点头称赞:“都很好,这些作品不仅能展示孩子们的才华,还能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的美好,就按你说的,挑选一部分优秀作品,尽快布置好展示区。”
刘晓华点点头,抱着作品转身去忙了,看着她忙碌的身影,陈如轩想起了刚来到这个村子时的场景,那时团队只有几个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为乡村教育和发展努力,他的心里满是欣慰。
没过多久,王浩带着技术团队来到了村里,他们是来升级反馈工具的,除了优化“老人模式”,还新增了“蜡染作品展示”和“旅游预约”功能,方便游客通过反馈工具了解蜡染作品和预约体验项目。
“如轩,我们还在反馈工具里加了一个‘爱心捐赠’板块,爱心人士可以通过这个板块捐赠美术器材和书籍,帮助更多乡村孩子实现绘画梦想。”王浩笑着说。
陈如轩拍了拍王浩的肩膀:“太好了,这个功能很实用,以后我们就能更方便地接收社会各界的捐赠,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接下来的几天,王浩带着技术团队在村里忙着调试反馈工具,辅导员们则忙着教村民们使用新增的功能。
老人们学会了在反馈工具上查看蜡染作品,家长们学会了预约蜡染体验项目,孩子们则兴奋地在反馈工具上展示自己的新作品。
一周后,苗族蜡染体验点正式开业,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也来了,还带来了不少媒体记者,对体验点进行宣传报道。
开业当天,体验点就来了很多游客,大家围着展示区的蜡染作品和孩子们的画作啧啧称赞,不少游客还报名参加了蜡染体验课程,跟着苗族大妈学习蜡染制作。
孩子们也来到了体验点,有的给游客讲解自己的画作,有的帮苗族大妈准备蜡染工具,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
陈如轩看着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美术教育项目,竟然能带动乡村旅游和文化传承,改变乡村的面貌。
体验点开业后,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不少游客来了之后都舍不得走,还在村里的民宿住了下来,村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大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这天,陈如轩正在体验点查看游客反馈,退休的乡村教师突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
“陈总,你看我整理的这些乡村文化资料,有村里的历史故事,还有苗族的传统习俗,我想把这些资料融入到美术课程中,让孩子们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能了解乡村文化和民族文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