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樊登讲论语:先进(精装版) > 乡愿,德之贼也:无原则的退让是助纣为虐

乡愿,德之贼也:无原则的退让是助纣为虐(1/2)

目录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是一个固定的词。“乡”,代表着鄙俗、大众;“愿”,近似于忠厚。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是指一类人,“大众好人”“老好人”。为什么孔子非常厌恶这种人?因为乡愿往往缺乏原则,模糊标准,混淆是非。他们做事,谁都不得罪,对谁都说好;真遇到问题,能和稀泥就和稀泥,不成则抽身就撤。

有时候他们会助纣为虐。对正义的事情,他们不能态度鲜明地表示支持;对不义之事,他们也不会坚决反对。不能惩恶扬善,实际上就是放任丑恶滋生。

乡愿会做一些道貌岸然的事情,让自己在周围收获一些好名声,实际上并不会真心付出。

总的来说,乡愿是没有道德底线,不能伸张正义,只知道媚俗趋时,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孔子认为乡愿会戕害德行,是“德之贼”。

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乡愿和强盗对德行的伤害孰轻孰重。强盗,摆明了是坏人,以丑恶的面目示人,出现就会遭到社会的抵制与打击,更没有人跟他们学。不仅如此,强盗的出现还会促使人们团结起来,与之做斗争。强盗更会成为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危害是短暂而有限的。而乡愿,伪善媚俗,看着像好人。因而大多数人对乡愿都疏于防范,就算有点小问题,也不会过于追究。在长年累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社会正义感就会下滑。这种损害,犹如温水煮青蛙,等闲发现不了,一旦出问题,就难以弥补了。

这样对比一看,乡愿比强盗之流对道德的损害更持久、更大,因而孔子特别恨这种人,如同“恶紫之夺朱”。孔子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接近红色,容易令人混淆。

圣人堂堂正正,值得我们学习。没有问题的时候,乡愿是道貌岸然的老好人,跟圣人有相似之处,令人真假难辨。如同《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小雷音寺”的遭遇,黄眉怪假冒的如来佛与如来佛外表一样,让人真假难辨。

孔子分辨乡愿的方法非常简单而实用,即看其处世态度是否恩怨分明。孔子提倡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而不是和稀泥,劝别人要大度一点。

我们不要轻易给别人贴“乡愿”的标签。在很多电影里,小人物开始隐忍,似乎有点乡愿的感觉,但是在最后关键时刻,他展现出了勇敢、血性的一面。生活中也一样,世间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是圣人,对一些无关大节的事情忍让,是想更好地生活,毕竟没有人生来就伟岸不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