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樊登讲论语:先进(精装版) > 放郑声,远佞人: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放郑声,远佞人:文化自信从何而来(1/2)

目录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佞人殆。”

这一节文字比较拗口。

颜回问的问题,涉及的层面较高。“为邦”就是怎样治理国家,或者说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孔子回答颜回的时候非常认真,他给出的要求也很高。

“行夏之时”:这强调了对历史的继承,意思是应该继承夏朝的历法。在古代,历法是非常重要的,改朝换代的时候,尤其遇到革命性的改朝换代时,一般首先就要改历法。历法一改,就意味着彻底颠覆了前朝的制度。

武则天在把唐的国号改成周的时候,首先就改了历法。这样一来,对她掌权不满的一些知识分子就无话可说了,因为她的意思是“你们整天总是说‘吾从周’,今天我代表你们从周了,我们把唐朝的历法改成周朝的历法”。历法一换,就代表着改朝换代了。

对于孔子来讲,他认为夏历是非常完备的历法,只需继承下来即可,没必要在这件事上进行变革,这是对前人的尊重。

“乘殷之辂”:“辂”是高级的马车。出行时,乘坐的马车也应当延续殷商时期的形制。为什么一定要是殷商时期?因为根据历史考证,直到商代晚期,中国才有了真正的马车。

“服周之冕”:周人的衣服是非常好看的,“冕”指代的不仅仅是礼帽,可能是整体的外在造型。

“乐则《韶》《舞》”:音乐要听《韶》和《舞》。《韶》和《舞》是怎么回事?西周制定了“六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相传,《云门》是黄帝时代的音乐,周代用来祭祀天神;《咸池》是尧时代的音乐,周代用来祭祀地神;《大韶》是舜时代的乐舞,周代用来祭祀日月星海;《大夏》是夏禹时代的音乐,周代用来祭祀山川;《大濩》是商代纪念商汤伐桀功勋的乐舞,周代用来祭祀始祖姜嫄;《大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武功的乐舞,周代用来祭祀祖先。

为什么孔子说要用《韶》和《舞》呢?关于《舞》,我认为“舞”应该通“武”,即代表周武王。用《韶》乐,用《舞》乐,意思是用舜时代的音乐,用武王时代的音乐。

“放郑声,远佞人”:孔子不喜欢郑国的音乐,因为“郑声**”。“**”不是**,而是“过分”的意思,类似于靡靡之音,搅得人心很乱。有可能郑声是当年的流行音乐,而孔子欣赏的音乐都是舒缓的、庄重的、典雅的,演奏时余音悠长,令人内心平和幽静。郑声大概比较摇滚,孔子觉得令人心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