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者:管理者要敢于放权(2/2)
宋仁宗说:“不能这么做。按照惯例,厨房不会提前储备一只羊,但如果昨晚我临时让厨房来一盘羊肉,那么以后每天晚上厨房都会备一只羊,必然造成长期的浪费。”
宋仁宗非常清楚做皇帝要谨言慎行,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指示都会被不断地放大。
孔子讲要无为而治,他认为无为而治的人,大概也就是舜,他上山砍柴,樵夫都变成好人了;他下河打鱼,渔民也都变成好人了。尧为了验证他的人品,让自己的王公、大臣、儿子去和他交朋友“以查其外”,还将女儿嫁给了他“以观其内”。
当舜通过了内外审查后,尧才传位给舜。
尧传位于舜,是典型的禅让。三皇五帝时期,之所以会有禅让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当时部落酋长的权力并不大,完全比不上一个帝国的国王。这些部落酋长作为首领,目的仅仅是带领大家对抗洪水和猛兽,他们的权力不足以支撑起家族地位的传承,只能禅让。到了禹,社会更为发达,禹不再禅让,传位于启。
孔子说无为而治者是舜。管理者要想真正实现无为而治,“恭己”很重要,要自己先恭端肃穆,成为全民的偶像,成为臣民的精神领袖,大家自然会像万千星宿围绕着北极星一样,各安其位,转动起来,无须管理者插手。
当然,从管理的角度来讲,要想真的做到无为而治,也是有必要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得其人”,手下得有能干的班子;二是“得其道”,就是驾驭王国需要有道。有人、有道,事情就能够转动起来。
如果一家公司还在创业期,没有真正组建起成熟的团队,就想无为而治,两三个人天天喝茶聊天,那是不现实的,公司肯定办不下去。
当一个小小的团队慢慢地扩大到几百人,成为初具规模的公司时,领导就要去考虑转变自己在公司运作中的位置了。如果还是一竿子插到底,万事都要亲力亲为,那反而会打击员工做事的积极性,整个公司的效率就会降低。
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无为而治,对于创业者来讲是很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