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遇事要向内求,自我反思(2/2)
梁漱溟先生说,孔子跟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乐。比如墨子会感觉到不高兴、痛苦,孟子则经常生气、愤懑,而孔子永远是活泼的、快乐的、放松的。
以上都可能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一”。
西方有一个奥卡姆剃刀原则,即一个理论进化到最后,最好能够浓缩成一条,越简单的理论越具有说服力。我们也可以试着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将我们触及的各类学问,浓缩到“一”。
佛教的“一”是“空”,最核心的是人的自性,人人都一样,这是佛教的“一”。
对于儒家来讲,我觉得“反求诸己”“仁”“礼”,都可能是孔子的“一”,孔子讲到的所有知识都围绕着核心的论点在展开。
对于我来说,到底什么才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一”,似乎也没有一个唯一的结论,因为我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更多的时候,我认为“反求诸己”可能是孔子的“一”。
如果大家能将《论语》再多读一读,自己去琢磨,也会沉淀出自己的理解,所有的学问都是如此。南宋时的陆象山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特别好。虽然有人批评“六经注我”是一句狂话,但实际上,这是一句老实话,是一个人在真正悟透了的情况下,才能说出来的话。
为什么“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诗经》教人的是温柔敦厚;孔孟教人的是仁、义、礼、智、信;《易经》教人的是穷通、变达,核心是人的自性。
陆象山有一天突然明白,自性是唯一不变的东西,虽然不同的学派、不同的经书对此有各式的演绎,但大家终归论述的都是同一件事。所以,是“六经注我”。
如果是“我注六经”,那就是“我”要按照经书说的去做,但经书那么多,各有各的观点,按照谁的去做呢?最后,反而会如浮萍一般茫然漂**,找不到自己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