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樊登讲论语:先进(精装版) > 一以贯之:遇事要向内求,自我反思

一以贯之:遇事要向内求,自我反思(1/2)

目录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在打哑谜。

在《论语》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孔子总会尽量解释清楚,但每每提到“一以贯之”的“一”到底是什么意思,他都没有给出答案。

在这段话中,孔子问端木赐,也就是子贡:“你以为我是一个特别爱学习、博闻强识的人吗?”

子贡回答:“对呀,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靠的是‘一以贯之’。”

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行走的图书馆”,他不觉得自己是靠大量的文章典籍堆积起来的人。博闻强识肯定是有实用意义的,但这并非孔子学习的真实目的。孔子学习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他形成一以贯之的“一”。

“一”到底是什么?

历代学者讨论过这个问题,但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有人认为肯定是仁,因为孔子推崇仁,孔子反复提到仁者爱人,反复论述仁者和不仁者的区别。

有人说,礼才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一”,孔子认为做事要符合礼。

孟子认为,反求诸己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一”。要以批判性思维来思考事情,关注自己能够掌控的是哪部分,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普通人总喜欢怨天尤人,将事情的不顺利迁怒于外在的环境,孔子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凡是遇到困境,就要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是否有可以提升之处。

我在反复读了《论语》之后,认为孔子是一个抱着终身成长心态的人。孔子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能够从中学到些什么,下次应该怎样做——这就是一种终身成长的态度。他有“反脆弱”的“杠铃式配置”,他不会陷入对失败的恐惧,不会患得患失,他的心中永远都有着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