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击磬于卫:孔子为什么不选择当个隐士(1/2)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此处,我们又遇到了一个隐士。
孔子周游到卫国的时候,在一个闲暇的日子击磬。“磬”是一种乐器,击之余音悠长。孔子曾跟随师襄子学琴,极擅音律;他还会鼓瑟,会击磬,称得上是一位音乐家。
“蒉”是草筐,一个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过,听到孔子击磬,说:“这个人敲得有意思,敲的人应该是有心事吧。”过一会儿,他又说:“俗了,俗了,硁硁作响的声音是不行的,别人不了解你,你就好好地过自己的生活不就行了。”
这位荷蒉的人肯定也通晓音乐,因为只有懂音乐的人在听到乐曲时,才能理解演奏者的情绪和心境。他听出了孔子内心的声音,在孔子的音乐里,有种“世界上的人不懂我”“知我者即天也”的孤独感。
最后,这位背着草筐的过路人说,“深则厉,浅则揭”。
这个人很有文化,因为这句话出自《诗经·邶风》。
“深则厉”:如果河水特别深,你就穿着衣服蹚过去,浑身都湿了也不用在乎,反正河水那么深,你躲也躲不开。
“浅则揭”:如果河水不深,那就把衣服撩起来走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