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樊登讲论语:先进(精装版) > 管仲相桓公:人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管仲相桓公:人要学会与自己和解(2/2)

目录

顾颉刚先生的《国史讲话·春秋》中提到,春秋结束时,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形成了华夏文明的雏形。此时的华夏文明,受到的最大威胁来自游牧民族。如果游牧民族不断地发动战争,侵占华夏的土地,那么很有可能所有人都将变成野蛮人。

孔子认为,阻止这件事情发生的是管仲。正因为有管仲来帮助齐桓公一匡天下,让华夏民族一致对外,我们才不至于变成披发左衽的野蛮人。因此,管仲是“仁”的。

孔子说:“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谅”通明亮的“亮”,可以理解为小小的信用。孔子的意思是,子贡和子路所说的“非仁”,就像普通的匹夫、匹妇,为了一点小小的信用,在没人知道的山沟里上吊自杀,谁知道他们?

孔子倡导的是不要为了一点面子和所谓的义气,就忘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与“小信”相比,“大仁”才是更为重要的。为了天下的大义,要能够忍辱,能够与自己和解,与对手和解。管仲并不是偷生,而是为天下苍生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为一点小事去纠结对错,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这就叫作“自经于沟渎”。这样做,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大义,只为自己的内心过意不去罢了。

所以,要多读读《论语》,培养为天下黎民苍生做事情的责任感,那么眼界和心胸都将会更加开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