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事后得:莫问结局如何,但求落幕无悔(2/2)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要想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最起码要做到“先事后得”,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很多人是先谈好条件再做事,但孔子告诉樊迟,想要崇德,要做到努力在先,所得在后,不要让自己的欲望走到了前面,以免变得贪婪。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要想改变自己的问题,就要多反思自己,而不是整天挑别人的毛病。
挑他人的毛病是最容易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以说出无数个对他人不满的地方,给自己找到逃避责任的理由:我是没错的,都是别人的问题。没有一个人是尽善尽美的,要想找出别人的毛病太容易了,但这对你没有任何帮助。不进行自我反思,你不会得到任何好的改变,也就谈不上修慝。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一朝之忿”就是突然发怒。有时候我们看网上的文章,写得简直是“刀下见血”,能瞬间调动读者的情绪,但实际上,发言之前,人们搞清楚事情的全貌了吗?有没有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有没有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怒不可遏,这就叫作“一朝之忿”。
每个人生气都很正常,但不能因为生气而连累自己的身心性命,不能连父母的安危都不管了。如果一个人冲冠一怒、“忘其身,以及其亲”,这难道不是迷惑吗?
孔子擅长因材施教,他所说的这些现象中,可能有樊迟的影子。樊迟就是一个果敢勇武的人。果敢勇武绝对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不加限制、不掌握尺度,就有可能“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所以孔子在提醒他,告诉他这就是辨惑的方法。
樊迟这一次的提问得到了孔子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所说的概念和道理,我们不能僵化地理解,比如孔子说要提防“一朝之忿”,不代表让我们遇到什么事都不表态。不敢表达自己的态度,是“乡愿”,是畏首畏尾,是树叶掉下来怕打破头,而这些不是孔子所倡导的。孔子的这句话是针对樊迟说的,樊迟性子刚直,喜欢往外冒头,所以孔子叮嘱他要注意收敛。
我们要结合师生之间对话的特点,来理解孔子的话,这样才能理解孔子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