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管理国家的底层逻辑,是藏富于民(2/2)
有若脾气还比较好,他说:“如果老百姓能吃饱饭,手里的钱多了,国君怎么会没钱花呢?假如老百姓手里没钱,国君的钱又从哪儿来呢?”
这就是“藏富于民”。
国家和百姓的关系是儒家经常会讨论的一个论题。减税对于刺激经济是有好处的,钱到了老百姓手里,它的周转速度会比藏在宫廷里快得多。百姓富起来了,君王又怎么会没钱呢?
比如社会上的巨富,他们拥有大量的金钱,而这些钱个人是消费不完的,他们如果把钱变成一个账户的数字存起来,整个社会的“景气指数”就会降低。尤其在古代,没有发达的金融业,比如宋徽宗有那么多的钱,全都用来建他的园林了,老百姓之间没有钱可流通,更没有途径赚到钱。如果这些钱留在小商小贩手里,钱的利用率会高很多倍,而金钱的流通会带来经济的繁荣,大家有了更多的方式去做交易,去赚钱。
拿当时的鲁国来说,一旦老百姓收成多了,手头宽裕了,国家的“蛋糕”就更大了。虽然国家今年的税减少了,但是只要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明年大家的收入就可能翻上几倍,哪怕这时税收比例再低一些,整体的税收也会更高。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只是很多国君急功近利,不肯如此做。
有若从一个纯朴的经济学家的角度与鲁哀公对话,而鲁哀公的问法,则显示出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君王。
这是特别有趣的一段对话。“用不足”没有主语,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假如这个对话是对于真实事件的记录,那我们就知道当时的很多诸侯国为什么灭亡了,因为国君心中根本没有想过老百姓怎样才能够活得更好,他心中想的是自己如何过得舒坦,如何建立“酒池肉林”。
《丝绸之路》里讲到美国为什么要搞独立战争,导火索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英国人在殖民印度时,把印度治理得一塌糊涂,导致印度开始闹大饥荒,收不上来税了。在印度收不上来的税,英国人要从美国身上补回来,结果导致美国人闹独立。
如果一个领导者自私而短视,只是觉得国库需要多少钱,就要收多少税,最终的结果是整个国家的“饼”变得越来越小,甚至会出现社会的动**。
无论何时,一定要照顾到老百姓的利益,这是作为一个国君最起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