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管理国家的底层逻辑,是藏富于民(1/2)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有若是孔子的弟子,长得跟孔子有些像。鲁哀公有一天问有若:“年成不好,大家没饭吃,用度不足,这时候该怎么办?”
“用不足”之前没有主语,鲁哀公没特指是谁用不足。
有若对曰:“盍彻乎?”“盍”是古语中很常用的疑问词,同“何不”,有若是给鲁哀公出主意,说何不用“彻”这样的税法呢?
“彻”是一种税法,指的是十分抽一税,也就是百分之十的税收比例,比如打下来1000斤粮食,交100斤粮作为税。有若说,如果有年饥,那就减少赋税,收一成税就够了。
鲁哀公说:“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到这里,我们才知道有若把鲁哀公的意思理解错了。鲁哀公说:“我平常收两成都不够用,你怎么能让我只收一成的税呢?”
原来,鲁哀公说的“用不足”不是针对老百姓,而是他自己的钱不够用。
如果是孟子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据理力争,孟子的思想跟有若其实是一样的,他经常劝国君少收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