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化学(1/2)
化学专业也是师范类大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学专业,也同样是化工类、食品类、材料类等工科专业的基础学科。这个专业在本科阶段基本上与实验室是分不开的。本科阶段主要学习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与化学。
化学专业和数学、物理学一起构成了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化学,科学家利用化学的观点来解决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
学校介绍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是吉林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52年,由老一代化学家蔡镏生院士、唐敖庆院士、关实之教授、陶慰孙教授亲手创建。2000年6月,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新的吉林大学。次年5月,新吉林大学进行院系整合,由来自5所大学化学学科的师生员工组成了化学学院。在60余年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逐步形成了群体协作的团队作风、求实创新的工作理念、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和珍惜学院集体荣誉的优良传统。化学学院师资力量强大,教学与科研设施先进,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和较高的学术地位,目前已成为我国化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与科学研究中心。
化学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22人,其中教授194人、副教授105人(博士生导师159人),在校本科生1110人,研究生1745人。设有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本科专业和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7个研究生专业。
化学学院是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之一。在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200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排名第四;201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A级学科,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0年9月全球ESI化学学科排名中,吉林大学位列第27位(全球前1‰学科)。化学学院建有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合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春化学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微结构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未来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和部委科研平台,以及14个吉林省级科研机构。化学学院还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1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位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任务(国字号45人,60余人次);已形成了“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光电功能超分子组装体系研究”和“多孔功能材料”共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建有“超分子体系的组装与功能学科”“无机纳米孔材料科学与技术”和“多孔功能材料分子工程学科”共3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在1998、1999和2004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评估中,化学专业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多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化学学院提倡教研相长,在培养大批国家需求人才的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包括“973”、“863”、国家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取得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在量子化学计算与高分子统计理论,微孔晶体的定向合成与分子工程学研究,无机功能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研究,耐高温特种工程塑料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性,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成果奖等,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上升。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果显著,目前已实现了科学仪器的批量生产及科技成果的国际合作与转让。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由著名化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先生在1958年福州大学成立之初创建,是福州大学设置最早的系之一。1961年化学系与同期建立的化工系合并为化学化工系。1984年由化学化工系又分立成化学系和化工系。2001年5月两系合并组建为化学化工学院。2014年3月从化学化工学院再次拆分为化学学院和石油化工学院。
目前,化学学院按二级学科设有无机化学系、有机化学系、物理化学系、分析化学系、化学生物与制药工程系5个教学单位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按照研究方向设有包括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光动力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院级在内的14个科研团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