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首也干政(1/2)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二张兄弟贵宠一时,倒不完全是老女皇的感情因素所致。事实上,老太太把这对宝贝当眼线用了。武则天晚年多病多灾,已经很难像当年那样对外廷明察秋毫,二张也算是替她多长了两双眼睛和四只耳朵。老太太还是不愿放权呀!有了这种身份,二张逐渐突破男宠的限制,自然就参与到朝政中来。他们参与的大事一共有三件。
第一件是重立庐陵王李显当太子。这件事我们前面讲过。张家兄弟受宠太过,而武则天年事已高,他们恐怕自己在武则天死后受人报复,于是听从了吉顼的主意,向武则天吹枕边风,劝说武则天放弃自己的侄子,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他做太子。武则天也就真听了这哥儿俩的话,最后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李显给接回来了。当然,狄仁杰等宰相也劝过武则天召回庐陵王,不过二张说话其实是最管用的,对李显绝对有拥立之功。二张兄弟这样做固然说明他们当时头脑还比较清楚,知道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但是,立谁当太子是当时武周政权的头等大事,张易之兄弟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发挥作用,可见他们的政治能量已经是相当了得。
张易之兄弟做的第二件大事是间接杀死了太子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郡主和郡主的丈夫武延基。怎么回事呢?史料中主要有四种记载。
第一种见于《资治通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按照这种说法,是武则天亲自下令,逼迫三个年轻人自杀的。
第二种说法见于《旧唐书·武承嗣传》,说李重润兄妹和妹夫武延基“话及张易之兄弟出入宫中,恐有不利,后忿争不协,泄之,则天闻而大怒,咸令自杀”。
第三种说法见于《旧唐书·张易之张昌宗传》,说武则天让太子李显处置他的儿女和女婿,李显逼迫他们自杀。
第四种说法见于《唐永泰公主墓志铭》,说公主是因为早产而死。
那么,到底哪一种合理呢?我觉得四种记载都对,把它们拼到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了。长安元年(701年),李重润和妹妹、妹夫私下议论二张兄弟出入宫廷参与朝政的事,言辞之间非常不屑。几个年轻人的私密话,说着说着,不知怎么就说戗了,声音越来越大。被同父异母弟弟李重福听到了。李重福娶了张易之的外甥女,大概就是通过这个渠道,这些话传到二张那里去了,哥儿俩就一起找武则天倾诉委屈。上了年纪的人脾气本来就阴晴不定,何况武则天又是一个从来不允许别人挑战她的权威的强人,一听二张告状,血压一高,火腾地就上来了,这不是针对我吗!刚把你们的父亲扶上太子之位,你们难道就想翻天!她马上把太子李显叫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让他回家好好教训孩子。其实,到这时候,我觉得无论是二张兄弟还是武则天,都没有真的想把这几个年轻人怎么样。二张只是不想让别人欺负他们,武则天在气头上也只想让儿子好好教训一下孙子孙女,但是,对太子李显来说,可就不一样了。回首幽禁在房州的十五年,他真是不寒而栗啊,好不容易熬出头,他怎么敢再触怒母亲?而且,万一他娘就是用这个事情来考验他的忠诚度呢?必须要有所表示!
人被逼急了就会失去理性。干脆,让他们去死吧!可是,怎么下得了手呢?李重润才十九岁,尚未娶妻生子,永泰郡主年仅十七,新婚一年,已经怀孕,即将临产。但是,如果不让他们死,自己恐怕就地位难保了!思前想后,李显最后还是狠下心肠,下令赐李重润和武延基自尽。永泰郡主即将临产,让她生下孩子再死吧。可是,永泰郡主听说哥哥和丈夫同时毙命,一下子承受不了打击,早产了一个死婴,自己也死了。真是一句戏言,四条人命啊。怪谁呢?《旧唐书·武承嗣传》点出了这种私下里的话是怎么被二张兄弟知道的。《资治通鉴》认为元凶是武则天,所以直接说武则天逼他们自杀。《旧唐书·张易之张昌宗传》则指出了具体执行者,惊弓之鸟太子李显。而永泰公主的墓志,则交代了这个可怜的十七岁少妇的具体死因。可是,无论怪谁,死去的人永远不可能再活过来。而且,这两个自杀的男孩子地位都很重要,李重润是李显的嫡长子,如果没有特殊变故,以后就是李显的帝业接班人,而武延基是武则天的大侄子魏王武承嗣的儿子,对于武家来讲,也是长房长孙。现在因为二张兄弟的一句话就死于非命,谁能不恨他们呢?二张对李显本来有拥立之功,现在却变成功不抵罪了。
第三件事是陷害大臣。武则天虽然逼死了李显的一双儿女,也是自己的亲孙子孙女,但还政李显、回归李唐的决心并没有变。就在李重润兄妹死后一个月,武则天重返长安,大赦天下,改元长安。李显作为皇太子随行护驾。最小的儿子李旦也被委以重要军职,先是知左右羽林军事,这是当时北衙禁军的最高统帅,接着担任并州牧,这是李唐龙兴之地的最高军政长官,最后又被任命为雍州牧,直接护卫京畿之地。政治重心重返李唐的旧都长安,两个儿子也都做了妥善安排,回归李唐的态势已经相当明显。武则天甚至下令:“自今有告言扬州及豫、博余党,一无所问,内外官司无得为理。”不再追究参与扬州徐敬业叛乱和李唐诸王起兵的罪过。人也老了,相逢一笑泯恩仇,得了,过去的是非恩怨武则天都不再追究了,当时的政治气氛显得相当好。投桃报李,李氏三兄妹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联合上表,请封武皇最宠爱的张昌宗为王。可因为张昌宗的资历和功绩还不够格,受封异姓王实在太扎眼了,最后改封国公。但是无论如何,儿女的态度是好的,所以一时之间也确实是母慈子孝,其乐融融。李显这时候真是松了一口气,他觉得,他付出了那么大代价,经受了那么多考验,看来没白忙活,总算快等到接班这一天了。可是就在这个当口,二张又捅娄子了。怎么回事呢?
长安三年(703年)九月,张昌宗忽然向武则天递上一张状纸,告宰相魏元忠和太平公主的情夫司礼丞高戬,说他们私下议论“皇帝年老,不如侍奉太子长久”。这个话当臣子的可是绝对不该说的啊,再说了,武则天虽然老了,对权力可是毫不放松,这样的言论当然犯了她的大忌。武则天反应非常激烈,就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呀?张昌宗说,我是没听见,不过有人听见了,张说听见了。这张说大家肯定还有印象,他就是武则天第一次举行殿试时录取的第一名,武则天对他一向高看一眼,张说也因此被视为武则天的嫡系。另外,张说还是《三教珠英》编辑部成员,跟二张私交也不错,张易之兄弟就拿出他来做证。老太太一听还有人证,就信以为真了,马上把两个被告抓起来审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