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灵枢篇(2/2)
持针的准则,以坚定有力最宝贵。进针时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针具,端正直刺,万不可偏左或偏右。在运针时,医生一定要集中精神关注针下,并准确洞察病人神情的转变。能够审察病人血脉的虚实,进行针刺时才不会造成恶果。针刺时,医生一定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鼻和眉目之间的气色。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气和五脏六腑的气是否消散,就能判断病是存在还是消失。至于有些病症,血脉横布在经穴之间,特别容易看清楚,用手去摸按时,因外邪郁结,会感觉有病的部位十分坚实。
九针的名称与形状各有不同,第一种叫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员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鍉针,长三寸五分:第四种叫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员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大针,长四寸。
鑱针,针头大、针尖锋利,适于浅刺,以泻除肌肤之表的邪热;员针,针尖形状似卵,适于按摩,可治疗分肉之间的病邪,既不会损伤肌肉,还能疏泄分肉之间的邪气;鍉针,针锋如黍粟般圆而尖锐,主要用于按压经脉,使气血畅通,使用时不可刺入肌肉,以免损伤正气;锋针,针尖锋利,_二面有刃,可用于热毒痈疡或经络久痹等难治之病;铍针,针尖像剑锋般锐利,适于治疗痈疡等疾病,可用于刺破除脓;员利针,针尖像牦尾,圆而锋利,针身稍显粗,适于急性病的治疗;毫针,针尖如蚊虻的嘴般纤细,适于等候气的徐徐到来,而针身细小,适于长久留针,以养真气,此外,还可用于治疗痛痹;长针,针锋锐利,针身纤细,适于治疗久治不愈的痹症;大针,针体如杖,又大又粗,针锋稍圆,适于治疗因水气滞留在关节内而引起的浮肿疾病,可泻去壅滞的积水。以上就是关于九针的全部情况。
邪气侵犯经脉所引发的疾病情况是这样的:阳邪之气从头部入侵,因此在上部;饮食不节制引起的浊气常常停留在肠胃里,因此在中部;寒湿之气通常由脚部侵入,因此在下部。所以在针刺的时候,刺头部骨陷孔穴,就能使阳邪之气随针排出。针刺阳明之脉,就能排掉停留在肠胃里的浊气。假如病在浅表,而刺得太深,邪气就会随之潜入内里,使病势加重。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它的部位,各种病症也各有与它对应的腧穴。病情各有不同,要依据情况选择相对应的腧穴,慎重施针。不要实症用补法,也不要虚症用泻法,假如正气亏损而用泻法,或者邪气盛而用补法,就会加重病情,使病人更加痛苦。病人病重的时候,如果取阴经五脏的腧穴泄经气,可致人于死;如果取阳经六腑的腧穴泄经气,可使人身体赢弱,再难恢复。耗伤了阴经,会导致死亡;损伤了阳经,会使人失志发狂。这些都是针刺不当的害处。
进针之后,假如没有得气的感觉,表明尚未得气,应该继续行针刺,而不必局限于针刺的次数,总之要一直到得气为止。如果进针后,有了得气的感觉,就可以出针,不必再行针刺和留针了。九针各有不同的功能,针的形状也各有不同,要依据病情选用与之相适应的针。针刺的关键是得气,只有得气才能达到治疗效果。疗效的可靠,好似风吹云散,能很清晰地望见青天一样。这些都是针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