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灵枢篇(1/2)
九针十二原第一
黄帝问岐伯说:我把百姓当做自己的儿女看待,抚育他们,并向他们征收钱粮赋税。我十分同情他们在生活上不能自给自足,还接二连三地生病。所以,我不想采用辛烈的药物和砭石的治法,而只用细小的针扎进肌肤里,就能够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气血在经脉中循环畅通,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此外,要想使这种疗法流传于后世,就一定要清楚地规定出使用规则,使它永不消匿,永不失传。同时,这个规则还要易于操作而不易于遗忘,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使它条理井然,章节清晰,明辨表里关系,遵循气血运行的规律,还要明确交代针具的具体形状。基于以上考虑,我想先编写一部针经。我很想知道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岐伯回答道:我愿意按照次序,从第一种针到第九种针,条理清晰地一一陈述。的方法,说起来容易,可要达到高深的境界就很难了。通常,医术粗浅的医生,仅注重观察病人的外表,并以此诊断病情;而医术精湛的医生则注重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和气血盛衰的情况。而且,医术精湛的医生不仅能判断气血的盛衰,还能知道积聚在人体内的邪气出入的地方在哪里。医生判断不出疾病的性质,哪能知道疾病的根源而进行正确的治疗呢?
针刺的巧妙,在于如何正确运用疾徐手法。在这方面,医术粗浅的医生只会根据症状,在关节周围取用一些对应症状的穴位进行治疗;而医术精湛的医生会根据病人经络气机的变化,选取相对应的穴位进行治疗。人体经络气机的变化跟孔穴是息息相关的。这些孔穴能将气血虚实盛衰的变化,精而微妙地反映出来。当邪气旺盛的时候,千万不能迎势而上用补法;而当邪气衰退时,则不该用泻法驱逐邪气。懂得气机变化道理的医生能小心把握气来去的时机,及时采取补泻之法,不会有毫发的差失;不了解气机运行道理的医生在应该补泻时不能及时治疗,这跟箭扣在弦上,而没有射出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运用针刺疗法的医生一定要了解气机往来顺逆盛衰的变化,并据此掌握时机,进行针刺,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于这一点,医术粗浅的医生自然无法懂得;只有医术精湛的医生,才能体会个中奥妙。什么是气的逆顺?气已经去时,脉气虚弱、微小,就是逆;气到达时,脉气平稳、柔和,就是顺:掌握了气往来逆顺的变化,医生就能准确无误地进行针刺了。依照经气的循行方向,向经气所来的方向刺针,与它的来势相悖,用泻法夺其余,正气怎么不会更虚呢?相应地,顺着经气的去路刺针,顺应它的去势,用补法补其不足,邪气怎么不会更实呢?所以,无论是用泻法迎其邪而泄,还是用补法随其去而补,要想调和虚实,都要在仔细观察气机的变化后,再加以灵活运用。掌握了这个关键,针刺之法也就尽于此了。
凡是针刺的运用之法是属于虚症的,用补法充实正气;邪气满实时,用泻法疏泄病邪;对于因长期淤血而引发病症的,应该用泻血法来排除积压的病邪;对于病邪旺盛,邪气比正气盛的,也应该用泻法,使邪气外泻,由实转虚。 (伏要中说:慢进针而快出针,能使正气充实,不外泻,这是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能使邪气随针外泻,由盛转虚,这是泻法。书中所说的实和虚,是在针下得气后感觉到的,针下有气就是实,针下无气就是虚,然而,得气的时候,气的往来迅速,只有用心体验才能有所感觉。依据针刺后得气的先后,也能知道正气的虚实和邪气的存亡,从而给予适宜的治疗。通常情况下,运用补泻之法时,对正气虚的人要用补法使其充实,让他好像有所得;对于邪气盛的人,要用泻法使其虚,让他好像有所失。
虚实补泻的要点,以九争一最为奇妙。补和泻各自有适宜的时机,都可以通过针刺来配合当时气的开合往来。所说的泻法,务必持针迅速纳入,得气后则要徐缓出针,并把针孔摇大,这是为了通过针刺在属阳的体表打开一条通路,使邪气随针外泻。假如病症适宜用泻法,出针时却将针孔按闭,就会使血气郁积在体内,这就是常说的内温。内温会致使淤血不散,邪气不外泻。所说的补法,主要是朝经气将去的方向刺针,以补其气。在气去之后随时施针,医生的意念和手法如无其事,轻松自在。而在施针导气和按穴下针时,又要十分轻快,如同蚊子叮咬皮肤似有若无的感觉。在留针和出针时,则要像蚊子叮咬完皮肤虽已飞走,感觉上却像它依然在此停留般轻妙。出针时,要像箭离弓弦般利落、迅疾。右手出针时,左手应立即按闭针孔,以防中气外泻,这就如同关闭外面的门窗一样,这样,中气就会充实了。这种补正祛邪的疗法需要避免的是滞留恶血,如果络脉上留下了恶血,要及时用刺络放血法将其除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