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重启(1/2)
星城的七月,热浪裹挟着湿气,蒸腾着每一寸空气。
王盛已在星城希尔顿酒店的行政套房内,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冷气。
简单用过午餐,小憩片刻。
下午一点刚过,套房的门铃被准时按响。
李婷婷引着一位戴着黑框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记者走了进来——《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张建伟,王盛的老熟人。
从盛影传媒初露锋芒时的“火种论”,到后来多次关键节点的深度报道,张建伟以其敏锐的观察和相对客观的笔触,记录了王盛和盛影的许多重要时刻。
“张老师,辛苦你了。”王盛起身相迎,笑容温和。
“王总才是辛苦,上午一场硬仗,堪称力战群儒,令人叹为观观止。”
张建伟笑着握手,言语间不乏真诚的赞叹,“现在网上可是把你捧为‘青年商业领袖’和‘文化自信旗手’了。”
“虚名而已,辩论赢了不代表一劳永逸。”王盛请张建伟在客厅沙发落座,李婷婷奉上清茶后悄然退到一旁准备记录,“产业的路上,实干比口舌之争更重要。”
专访在轻松而不失深度的氛围中开始。
张建伟的问题显然做过精心准备,既涵盖了上午辩论的核心议题,也延伸到了盛影传媒的未来战略。
“王总,上午您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和‘市场化路径’。这是否意味着,盛影未来会进一步加大商业类型片的投入,而减少那些更具作者表达或者艺术探索性质的项目?”张建伟打开录音笔,问道。
王盛摇摇头,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这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盛影的片单一直是多元的。
《博物馆奇妙夜》这样的商业巨制我们要做,《绣春刀》这类风格化类型片我们也在做,《那山那人那狗》这样的文艺片我们同样投资。
关键在于,我们要为不同类型的电影找到其对应的市场和生存方式。商业大片赚钱,反哺文艺片和新人培养;文艺片的创新探索,也能为商业片注入新的美学元素。这是一个生态,不是取舍。”
他顿了顿,继续道:“而且,我认为的商业成功,本身就包含了艺术价值的认可。
一部电影若只有票房,没有留下任何文化印记或情感共鸣,那它的成功是短暂的。我们追求的是叫好又叫座,是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
张建伟点头记录,接着问道:“关于上市,近期的一些舆论风波,是否会对盛影传媒的IPO进程产生影响?”
“清者自清。”王盛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盛影传媒的所有运作都合法合规,经得起检验。
我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对监管机构的专业和公正也充满信心。
上市计划按部就班,不会因杂音而改变。相反,我们相信,一个更加透明、规范的资本市场环境,有利于像盛影这样注重长期价值和产业布局的公司。”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国际合作与新媒介。
王盛顺势谈起了他对未来传播渠道的看法:“……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会超乎想象,它不仅仅是信息获取的工具,更会是娱乐消费、社交互动乃至商业交易的核心平台。
盛影已经在布局线上业务,比如正在研发的‘猫眼’电影信息平台和在线选座系统。
未来,观众选择看什么电影、在哪里看,会越来越依赖网络口碑和便捷的线上服务。”
他看似随意地提及:“甚至像音乐、偶像选拔这类娱乐形式,也会因为移动通讯技术,比如手机短信的普及,而迎来颠覆性的变革。
观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接收者,他们可以通过按动拇指,直接参与到娱乐内容的创造和选择过程中。”
这番话,既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也为他傍晚要与欧阳长林谈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专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张建伟心满意足地合上笔记本。
……
傍晚,欧阳长林做东的宴请,设在了一家极具湖湘特色的私房菜馆。
包间内古色古香,窗外是静谧的庭院。
作陪的除了欧阳长林这位已升任湘省电视台常务副台长的核心人物,还有卫视节目中心主任、广告部主任等几位实权高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