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电视辩论(上)(2/2)
许多观众确实是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会动”的王盛,以往多见之于报纸杂志的静态图片或电影中的角色。
此刻他们才发现,这位传说中的商业奇才、知名导演,本人竟是如此英俊帅气,镜头感极佳,丝毫不逊于他麾下的任何一位明星。
“哇!王盛长得这么帅?”
“这气质,这长相……他说的肯定有道理吧?”
“长得好看的人,怎么可能是什么‘文化投降派’?”
一种朴素而直观的“颜值即正义”的心理,在无数年轻观众心中悄然生根。
尽管理性知道不能以貌取人,但王盛的视觉形象,无疑为他赢得了宝贵的第一印象分。
主持人简短介绍规则后,辩论正式开始。
首先发言的是胡蔓俪,她开门见山,语调激昂:“王盛先生,您和您的盛影传媒,无疑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您所谓的‘市场成功’背后,是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的丧失!
您的作品,从最早的《30天》到《初恋这件小事》、《我的野蛮女友》、《假结婚》,充斥着对日韩、好莱坞类型片的模仿,缺乏对中国深沉文化底蕴和现实关怀的表达!
这是否是一种为了市场而主动进行的文化自我阉割?您是否认为,商业价值就应该凌驾于艺术价值和文化担当之上?”
问题尖锐,直指核心。
镜头给到王盛特写。
他没有立刻反驳,甚至嘴角还牵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目光平静地扫过对面三人,最后定格在胡蔓俪身上,沉稳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
“胡女士的问题很好,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忧虑。
但我想先请教胡女士以及在座的各位一个问题:在批评我模仿国外类型片之前,您,或者我们在场的哪位先生女士,成功地、大规模地向海外输出过具有‘中国深沉文化底蕴’的电影,并且让外国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自发地、愿意掏钱去买票观看?”
一句话,现场瞬间安静了几分。
王盛不等对方回答,继续道,语速不快,却字字清晰:
“文化输出,不能靠孤芳自赏,更不能靠强行灌输。
它需要载体,需要让目标市场的观众首先愿意接受你的产品,坐下来看你的故事。
类型片,是全球范围内经过市场验证的、最有效的叙事语言之一。
我们学习它,掌握它,是为了更好地包装我们的文化内核,是为了让我们想表达的东西,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接收到。”
“《初恋这件小事》讲述的是亚洲人共通的青春暗恋与成长,《功夫足球》用功夫元素包装草根逆袭的梦想,这些情感是普世的。
我们在普世的故事框架里,注入的是中国人的情感逻辑、中国人的生活场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乐观、坚韧、不服输。
这难道不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难道非要拍得晦涩难懂,非要展示所谓的‘落后’与‘猎奇’,才叫有文化底蕴?”
他略微停顿,目光扫向观众席和镜头,仿佛在与电视机前的所有人对话:
“至于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我认为,在电影这个领域,尤其是想要形成产业影响力的领域,脱离了大量观众认可的、所谓的‘纯粹艺术价值’,往往是空中楼阁。
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技术与商业的产物。我们盛影传媒,从未放弃对艺术品质的追求,《那山那人那狗》……等一系列文艺片都是我们投资的作品。
但我们同样坚信,能让观众喜欢看、愿意买票看的电影,其本身必然蕴含着自己的艺术价值——那就是与时代共鸣、与人心相通的价值。”
“最后,关于文化主体性……”
王盛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我认为,真正的文化主体性,不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是敢于开门迎客,在同台竞技中证明自己的优秀,在交流碰撞中汲取养分壮大自身。
我们盛影传媒,正在做这样的事。我们用市场化的作品在国内站稳脚跟,我们用《功夫足球》在北美证明了华语喜剧的商业潜力,我们即将用《博物馆奇妙夜》向世界展示东方的奇幻想象!
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文化主体性——自信、开放、勇于竞争!”
一番话,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既有对质疑的直接回应,又有格局上的升华。
电视机前,高父微微颔首,虽然对王盛的个人生活仍有微词,但不得不承认,这番论述切中要害。
韩佳女激动地晃着韩三坪的胳膊:“爸!王盛叔叔说得多好!比那几个人有道理多了!”
韩三坪沉稳的点点头。
范小胖看着屏幕上挥洒自如的王盛,眼中异彩连连。
张伯芝则松了口气,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李晓冉紧握的手,稍稍放松了一些。
第一回合,王盛不仅稳稳接住了对方犀利的攻击,更是借力打力,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中国电影市场化、国际化探索的实践者,姿态上已然占了上风。
现场的气氛,开始微妙地向王盛倾斜。
胡蔓俪脸色有些难看,正准备组织语言反击。
主持人适时介入,将发言权交给了下一位挑战者,学者张元。
张元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学理的优越感:“王盛先生,您反复强调市场、观众。但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市场原教旨主义’!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评价体系不能完全由票房和收视率主导。
您所推崇的这种商业化路径,是否会导致电影艺术的庸俗化、同质化?
是否会挤压那些需要进行严肃艺术探索、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的生存空间?您如何看待电影作为艺术的社会批判功能?”
又一个经典的学院派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