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时代的浪潮(2/2)
这为拥有资本和先发优势的玩家提供了全国扩张的政策依据。
促进市场竞争与效率:院线之间为了吸引影院加盟和争取观众,将不得不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影院环境、进行差异化经营。
计算机联网售票系统的推广也被强调,以实现票房的实时监控和透明化管理,遏制此前普遍存在的“偷漏瞒报”票房现象。
对盛影传媒及王盛的影响——
王盛与韩三坪联手推动的“中影盛世联合院线”,正是这一政策所鼓励的跨省院线典范。
他们早已提前布局,整合了多家电影厂的资源,在全国核心城市建成了近八十家(下半年又增加了十家)现代化多厅影院。
《实施细则》的出台,无疑是为他们已然铺开的网络提供了最权威的“合法性背书”和强大的政策推力。
那些还在观望、或受制于旧体制的地方影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将更有动力加盟像“中影盛世”这样已成规模的院线。
院线制使得排片权力更加集中。
王盛通过“中影盛世院线”第二大股东的地位以及其与韩三坪的紧密关系,对旗下影城的排片拥有极大影响力。
这意味着,未来盛影传媒出品的电影,在自家院线内将获得毋庸置疑的排片优势。
同时,在与好莱坞片商(如新线)或其他国内制片方谈判时,他手中的渠道筹码更重了。
政策东风下,“中影盛世院线”的扩张速度必将进一步加快。
王盛之前提出的向二级城市“下沉”的战略,正好可以借助这波政策红利大规模推进。
更多的影院建设、更快的网络覆盖,将使得盛影传媒在产业链下游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从而反哺上游的制片业务,形成良性循环。
……
就在行业还在消化《实施细则》带来的冲击时,一周之后,另一只靴子地。
2001年12月25日,《人在囧途》上映第十九天。
国务院正式发布了新的《电影管理条例》(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电影管理条例》的核心影响——
放宽制片准入:新《条例》首次明确允许民营资本独立从事电影制片业务(需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必须挂靠在国有制片厂名下。
这从根本上承认了民营影视公司的合法地位,为民营资本的涌入打开了大门。
规范发行放映:与《实施细则》相呼应,《条例》从更高法律层级确立了院线制的合法地位,并对电影发行、放映活动进行了更详细的规范,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审查制度:虽然审查制度依然存在,但《条例》使其程序相对更加规范化、透明化。
对盛影传媒及王盛的影响——
对于王盛和盛影传媒而言,这无疑是又一次“正名”。
尽管他早已通过种种方式(如与北影厂的深度合作、成立联盟)在实际操作中绕开了旧有限制,但《条例》的出台,使得盛影传媒作为民营制片主体的身份完全合法化,不再需要依附于任何国有厂标。
这减少了制度风险,也为未来更独立的资本运作(如融资、上市)扫清了部分障碍。
门槛的降低,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民营资本涌入电影制片领域,竞争势必加剧。
但对于已经建立起强大品牌、渠道和资源网络的盛影传媒而言,这更多是机遇。
王盛可以更灵活地策划项目,更自由地调配资源,甚至可以利用先发优势,整合那些新进入市场、但有创意的公司或团队。
这两份重磅文件,几乎是为王盛过去几年所做的产业布局量身定做的“官方认证”。
他在制片(盛影传媒)、发行(已取得试点资质)、放映(中影盛世院线)以及未来技术布局(特效人才培养、引进)的全产业链优势,在政策转向后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强化。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浪潮中,走在最前沿的弄潮儿和既得利益者。
中国电影行业民营第一人,这是业内外对王盛新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