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从山寨老头乐,到工业霸主 > 第208章 过渡

第208章 过渡(1/2)

目录

第208章过渡

「安全功能在宣传上要尽量务实不浮夸,不过背地里按搞军备竞赛的思路来却没错,咱们星辰汽车一步步如履薄冰走到今天,除了产品力和定位之外,不就是靠著更好的安全性。」

许易由此联想起一件趣事。

一「某360老总测试车门防夹功能,结果手指被夹肿了」

区别是一个费手,一个费人。

做到80分的水平,最多就按75分宣传就可以了。

懂得留余地是一种智慧。

把常规的网际网路营销手段用在安全上,短期或许能增加消费者信心,长期看可是给自己埋雷。

检验完智驾功能的进度,吴新宙见自家老板依然饶有兴致,干脆将工程车挂上「试验用车临时牌照」,两人在绕城高速路段开启了一段实测检验。

就体验来说还算稳,且匝道识别十分精确,在行驶过程中,仪表盘还会自动显现出模拟驾驶的路线与对高速路段车道、车辆路标的识别,将摄像头视觉点云绘制成一整个可供参考的智驾模拟图。

已有了几分许易前世全景智驾的味道了。

如今的高速NOA,就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加减速和决策上显得不那么熟练。

但作为首款能将高速NOA落地的车企,就这点足够自豪了。

去年底「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正式宣布成立,并启动针对「L1/L2」向「L2+」的标准启动研究,参与单位除了工信部装备工业司、中汽研这些相关单位外,也包括国内一系列的车企,星辰汽车是其中成员之一。

因为高速领航功能包含「打灯变道」、「进出匝道」这些功能。

以及星辰自研的「无人泊车」及「停车场记忆泊车」功能,这些都是超出当前L2级国家标准,不能按简单的2006年定制的「GB/T20608」简单a标准进行申报。

星辰汽车需要单独对这些功能进行说明,并提供安全机制和中汽研的三方检测报告,进行工信部专项申报。

后续还将收集数据优化,提供实验过程的意见和数据经验等,作为国内汽车行业新法案起草的基础。

星辰这边在闷头开发。

行业仍沉浸在一种飞速发展的氛围。

如果说「星辰汽车与丰田隔空骂战、致使氢能源爆出负面影响,丰田怒亏百亿股价」是一个开端。

那么到了七月。

下半年的节奏仿佛拉开了一个导火索,行业动态也因此拉开序幕。

首先是震动网际网路与车圈行业的大新闻。

从14年开始官宣的乐视创始人贾跃庭、贾总—一以「赴美专注法拉第未来(FF)融资」为由,从京都飞往洛杉矶。

乐视网因此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危机和债务困境,乐视体育与手机板块相继高危,众多股民投资者损失惨重,在网上怒骂。

尽管贾老板一再强调,自己赴美是为了更好地专注造车,为世界造出更好的「法拉第未来FF」。

可在这节骨眼上,怎么看都是套现出逃的味道。

同一时间,又有知情人员现身爆料,乐视原计划投资10亿美元的内华达工厂停工,官宣造了两年半的车,工厂却仅仅完成地基。

网际网路上无数坚信「国产第一超跑」、「国产第一新能源车」的小白们集体懵比!

随之震惊。

内心幻想破灭。

而热搜词条上,也首次出现了「PPT造车」的词条。

另一边。

新能源上游行业有了一轮暴动。

宁德时代高调发布「NCM811电池」(镍钻锰比例8:1:1),能量密度高达260Wh/kg,成为行业「高能量密度」标杆。

一时间。

宁德时代行业声誉暴涨,更被誉为打破了松下、LG化学垄断的国产之光。

要知道,在此前国产从未有过如此高密度的量产动力电芯。

而有人将「811三元电芯」其与国内装机量同样庞大的极星电池作为比较。

有业内人士则坚称:「磷酸铁锂做到160Wh/kg的能量密度已逼近物理极限、

颓势尽显,若要追求500公里以上的纯电续航,三元锂电池将是以后高端新能源车的首选,也是长续航唯一主流选择。」

其褒贬态度溢于言表,引发了不小的行业议论。

处于旋涡中心的星辰汽车,对此却并未有过回应。

七月底。

远在加州弗里蒙特的超级工厂,特斯拉odel3宣布首发交付。

首批odel3的交付量为30辆,起售价3.5万美元,引起重大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

在国际媒体的瞩目下,马斯克来了一段即兴舞蹈,在发表了一番「感动人心」的提车仪式致词后,为首批特斯拉odel3车主亲自拉开了车门,被媒体拍下经典照片。

视频传回国内。

已经被「千亿老总开车门」冲击过一波的网友们,看到这画面是一愣一愣的。

感到很震惊!

「这画面,为何如此似曾相识??」

「嘶—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我靠,这老小子一定看了星辰汽车的发布会,不然绝对做不出这么像的模仿动作。」

「像!太像了!!」

「说什么模仿,大公司首发产品,搞仪式给用户开个车门不是很正常?还模仿国内,人家马斯克有那么闲么,看国内的发布会,全世界的新能源车都是特斯拉带动的。

要是没有14年特斯拉的免费开源,国内电车能发展这么快吗?能有现在的星辰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

蔚来那套换电都是抄特斯拉不要的,小鹏智驾工程师是从特斯拉总部挖的,谁知道15年后崛起的星辰汽车有没有抄特斯拉专利?崛起的时间怎么就这么巧?

凑巧撞了个交车仪式就说是模仿,那使用人家开源专利怎么就不说了。」

「啊对对对,都是特斯拉开源的,全世界专利都是马圣开源的,没特斯拉国内就全完了!建议马上买台进口odels支持下你家马圣。」

新一轮骂战掀起。

更是隐隐把特斯拉与星辰汽车捆绑在一起,成为议论旋涡中心。

不知是推波助澜,或是暗流涌动。

同一时间,特斯拉工厂年底入华的消息,也随著这波舆论开始越传越广,越来越多的人间接或直接地接触到了这个名字。

7月25日。

上午十点。

星辰工厂第一批量产的手机电芯正式下线。

并与vivo进行了联合对接,正式开始了装机测试与批量质量检测的相关工作。

沈伟带著供应链负责人甄志强再次光临星辰科技总部,双方这次的会面,心情相较上次更加愉快了些。

因为批量检测的报告已经下来,极星电池的第一批量产质量,甚至还要高于之前的样品,装机测试后表现得十分优异。

沈伟对这次双方合作的评价是物超所值。

根据实际检测,哪怕在长时间充放使用后,内阻值也远远低于以前的旗舰机电芯。

众所周知。

新电池的内阻往往很低,而随著循环次数增加,内阻逐渐升高,比如循环500次后,内阻可能翻倍甚至更高。

所以当内阻升高到一定程度,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下降,续航变短,充电时还会发热烫手。

普通手机都有这样的毛病。

要是再加上一颗善于发热的晶片,那就是真「火龙」了。

但在极星电池上,即使他们通过测试已经循环了五百次,内阻依然表现良好,发热量低于其他供应商电芯。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联合研发的30w快充方案,无论是发热率还是电流控制都表现得非常稳定。

不光这样,人家在低温环境下,充电内阻表现依然良好。

这不仅仅是能量密度上的差距,简直是全方位的超越。

起初他在心里也是觉得贵。

也考虑过星辰作为一家汽车厂商,首次制造手机电芯,即使容量达标,会不会出现其他的问题或是性能差异,所以才在合作沟通时制定了很多风险条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