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扩张之路,人员之困与培训之艰(1/2)
西城店的装修工地尚且叮当作响,另一场更为复杂和艰巨的战役——人员招聘与培训,已经让负责前厅和后厨两大核心板块的刘岚与马华提前进入了焦头烂额的状态。店铺的硬件可以靠钱和监工搞定,但软件——人的问题,却远非一蹴而就。
前厅方面,刘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西城店规划的面积和客容量远超东城店,所需的服务员数量几乎翻倍。她尝试通过张贴启事、熟人介绍等方式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但前来应聘者素质参差不齐,令她大失所望。来的多是些年龄偏大、在旧式招待所或食堂工作过、习惯了“冷硬横”服务作风的中年妇女,观念难以扭转;要么就是些刚从学校出来或农村进城、毫无社会经验的年轻生手,如同一张白纸,需要从头教起。
刘岚参照娄晓娥带来的资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熬夜精心准备了厚厚一叠《服务员培训手册》,涵盖了仪容仪表、微笑服务、迎宾引位、点餐传菜、应对咨询、处理投诉等方方面面。然而,当她召集起这批新人在临时租用的库房里进行集中培训时,效果却令人沮丧。照本宣科地讲解规章制度,模仿得歪歪扭扭,形态各异。
一次练习微笑和标准站姿的课上,一个刚从河北农村来的小姑娘,名叫小菊,因为紧张和陌生,怎么也做不好。要么笑容僵硬得像哭,要么站姿畏畏缩缩。反复纠正几次后,小菊急得眼圈通红,豆大的泪珠啪嗒啪嗒往下掉。刘岚连日来的压力和疲惫瞬间爆发,忍不住提高了嗓门呵斥道:“哭!哭有什么用!笑容是最简单的,连笑都不会吗?要是吃不了这碗饭,趁早回家去!”
话音刚落,何雨柱正好巡查路过临时培训点,将这一幕看在眼里。他没有立即出声,等课间休息时,才把面露惭色又带着委屈的刘岚叫到一边,语气平和却分量十足:“岚子,我知道你急,我也急。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她们很多人可能昨天还在田里插秧,或者在家里围着锅台转,根本没接触过‘服务’这个概念。你得把心态放平,咱们现在做的,不单单是招几个干活的伙计,更是在为‘雨柱’这个牌子打根基,是在培养咱们自己未来的骨干。要多点耐心,多鼓励,少批评。”
说着,何雨柱走到还在抹眼泪的小菊面前,没有说教,只是露出一个温和又充满善意的笑容,语气轻松地说:“小菊,是吧?别怕,刚开始都这样。你看,笑其实不难,就像这样,心里想着高兴的事,见着客人就像见着自家亲戚,自然就笑出来了。”他又简单示范了一下如何挺胸收腹、自然站立,“站直了,精神头就来了。慢慢练,你肯定能行。等学会了,打扮得利利索索的,往门口一站,就是咱们西城店的招牌服务员!”
小菊看着董事长亲自示范鼓励,又惊又喜,用力地点点头,破涕为笑,重新燃起了信心。刘岚在一旁看着何雨柱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再对比自己刚才的急躁,脸上火辣辣的,若有所思。她意识到,管理不仅仅是发号施令和纠错,更需要引导和激励。此后,她调整了培训方式,增加了更多情景模拟和互动练习,态度也耐心了许多。
后厨的压力,比前厅更为巨大。马华需要为西城店组建一支几乎全新的厨师队伍,从灶头、切配到打荷,需求量很大。然而,符合何雨柱定下的高标准、尤其是对标准化操作有认同感的熟练厨师,在市场上可谓凤毛麟角,即便有,薪酬要求也极高。无奈之下,马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降低门槛,招聘了一批有烹饪基础(可能只是在老家帮厨或小饭馆干过)、但急需系统化培训的年轻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