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风波渐息,重见天日(1/1)
持续数年的社会风暴,终于如同退潮般,显露出毋庸置疑的终结态势。这变化,不再仅仅是广播报纸上口号语调的微妙转换,而是切实渗透进社会每一个毛细血管的深刻转变,清晰可感。
四九城的春天,似乎也来得比往年更暖和一些。街道两旁,那些曾经墨迹淋漓、充满火药味与撕裂感的大字报残迹,被戴着套袖的清洁工人们用刷子和水桶彻底清理干净,露出了墙壁原本的底色。取而代之的,是红纸黑字、透着务实劲儿的新标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欢迎外资、搞活市场”。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久违的、专注于生产和生活的踏实感。
街头巷尾的活力,如同解冻的春水,汩汩涌出。郊区农民挑着满担水灵灵的蔬菜、还带着体温的禽蛋进城贩卖的摊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吆喝声此起彼伏。市管队员们的制服依旧,但脸上的表情和手中的动作却柔和了许多,从以往的厉声驱赶变成了耐心的规范引导,偶尔还会帮着想长期经营的摊贩规划一下摊位位置。甚至,在一些不那么起眼的角落,已经能看到一两个胆子大、脑子活络的个体户,支起了修理收音机、手表,或是裁剪缝纫衣服的小摊,虽然规模极小,却像石头缝里钻出的嫩芽,预示着一种全新的生机。
轧钢厂里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车间里,以往雷打不动的、充斥着空泛口号的“阶级斗争”学习会,悄然变成了围绕提高生产效率、攻克技术难题的“诸葛亮会”。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们讨论的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路线问题,而是如何改进刀具角度能提高车削效率,如何调整参数能减少次品率。杨厂长在全厂大会上的讲话,唾沫横飞间提到的,是实打实的年度产量指标、利润考核办法、即将引进的国外先进生产线能带来怎样的效益提升。曾经被批判为“物质刺激”的奖金制度,不仅恢复,而且细化得更加科学,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这一下子极大地刺激了工人们钻研技术、埋头苦干的热情。而那些曾靠着“斗争”哲学上蹿下跳、风光一时的人物,如今要么灰头土脸地回到一线岗位,在老师傅们略带鄙夷的目光中重新学徒,要么就被彻底边缘化,缩在角落里无人问津,成了时代转换中尴尬的注脚。
何雨柱身处这时代洪流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脚下大地脉搏强有力的跳动。他站在“味源”二楼的窗口,望着街上逐渐增多的人流和车马,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一个长期压抑、扭曲的时代终于彻底翻篇,一个充满无限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未知挑战的新纪元,正轰然开启。蛰伏期内所有的隐忍谋划、艰难积累——系统空间里那些黄澄澄的金条和不同面额、略显陌生的外币,于莉冒着风险初步建立起的南方小商品和信息渠道,娄晓娥在香港日渐稳固、并开始寻求发展的公司,甚至那些在风暴中因“味源”私房菜而结识、如今正陆续恢复工作和影响力的老干部、文化界人士——所有这些暗处的筹码,都到了可以洗刷尘埃,光明正大摆上桌面,转化为强大助推力的时刻。
他内心那股创业的火焰,从未如此炽热的熊熊燃烧。他不再满足于“味源”这一方偏安一隅的精致小院,尽管它带来了最初的声望和资本。一个更为宏大的商业蓝图,在他脑中反复勾勒、日渐清晰:以“雨柱”餐饮品牌为核心基石,向上游延伸,控制优质特殊的食材供应链,甚至建立自己的食品加工厂,将招牌菜品的风味标准化、商品化;向下游拓展,在北京乃至全国的主要城市,开设标准统一、品质可靠的连锁饭店,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利用逐渐宽松的贸易政策,将于莉的南方渠道和娄晓娥的海外资源整合起来,涉足更广泛的商品贸易,打通内外循环。这将是一个集餐饮、制造、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版图。
然而,热血沸腾之余,何雨柱并未被眼前的春光和内心的热情冲昏头脑。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政策的放宽不等于没有红线,机遇遍地也往往意味着陷阱丛生。迈出的第一步,必须踩得稳、踩得准,既要展现出魄力,又要合规守法,不留任何明显的把柄。这第一步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未来那座宏伟大厦能否顺利拔地而起。他深吸一口带着暖意的空气,眼神沉静而锐利,开始细致地谋划着这关键的第一步该如何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