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马上就过来(1/2)
他和王海峰,几年来,甚至可以说合作得相当“默契”。
这默契建立在对东山官场潜规则的共同认知上。
王海峰很懂“规矩”,在一些不太重要、不太敏感、或者涉及“大局稳定”的问题上,很懂得给刘世廷这个手握实权的县长面子。
比如处理一些乡镇干部侵占集体少量财产的小案子时,他会“酌情”考虑当事人的“历史贡献”和“当地维稳需要”,往往是从轻发落或者内部警告。
在查处某些企业轻微的偷税漏税问题时,只要没有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刘世廷打过招呼的,他多半也会“网开一面”。
只象征性地罚点款,避免过度调查引发企业动荡,影响地方经济数据。
王海峰的“识趣”和“分寸感”让刘世廷一度认为他是“自己人”或者说“可控的”。
作为回报,刘世廷在常委会上对于王海峰提出的那几个无关痛痒的“廉政建设”方案——通常是一些学习文件、理论研讨之类的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甚至动用县长办公经费给予拨款,营造出一种“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反腐倡廉”的和谐局面。
这是一套心照不宣的互利机制:王海峰用尺度内的“宽松”换取自身的安稳和刘世廷的支持。
刘世廷则用一些无关紧要的“支持表态”和表面的和谐,换取纪委在他核心利益圈外的绥靖。
这种微妙的平衡是何时开始崩塌的呢?
刘世廷紧闭双眼,眉头紧锁,记忆的胶片飞速倒带。
刘世廷仔细回想,似乎是从江昭宁调来之后。
一来就大谈“政治生态净化”,摆出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起初大家都以为这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做做样子罢了。
谁曾想,他是来真的。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海峰这个一向谨小慎微的老纪委,现在居然成了他手中的一把利剑。
刘世廷睁开眼睛,目光落在对面墙上挂着的“清正廉洁”四个大字上。
那是他上任时特意请省里的书法名家题写的,如今看来却格外讽刺。
他站起身,踱步到书架前,随手抽出一本《资治通鉴》。
这本书他已经很久没有翻看了,书页边缘已经有些泛黄。
他漫不经心地翻动着,目光停留在一段话上:
“夫权者,人主之独制也。臣下擅之,则谓之专;专则危,危则乱。”
刘世廷苦笑一声,合上了书本。
权力这东西,果然是谁碰谁烫手。
他现在最担心的是,王海峰手里到底掌握了多少证据?
那些被他带走的人,能扛得住多久?
门外又响起了敲门声。
“进来。”刘世廷迅速回到座位上,恢复了平日的威严神态。
门被小心翼翼地推开了一条缝,沈近南身影几乎是从门缝里挤进来的。
他的脸色非常尴尬,甚至带着一点做错了事般的惶恐,额头和鬓角处能清晰地看到一层细密的汗珠,在灯光下闪着微光。
他走近几步,站在距离办公桌尚有两米的位置,低着头,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结巴:“刘…刘县长,王书记他…他……”
“他说什么?!”刘世廷的声音瞬间失去了所有的温度,锐利得像把刀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