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去请!(1/2)
刘世廷放下电话,心里隐隐作痛。
他和江昭宁明争暗斗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可他万万没想到,江昭宁动手如此快、如此狠、如此的不留余地!
从查贪腐官员由点到线,现在甚至得寸进尺到“面”了。
这分明是冲着他刘世廷来的。
这哪里是在查案?
这分明是挥刀,目标清晰而恶毒——就是要砍断他的左膀右臂,斩断他经营多年的权力触角!
那些被带走的人……
哪一个不是他刘世廷提拔上来,或是与他有千丝万缕、休戚与共的联系?
动了他们,就是动了他刘世廷的根基!
尤其刺痛他神经的是,操刀的人,竟然会是王海峰!
王海峰!
这个名字在刘世廷的脑海中沉浮着,带着强烈的反差与一丝被背叛的荒谬感。
在他的认知疆域里,这位“老纪委”,从来就是“圆滑世故”和“明哲保身”的代名词,是个深谙官场进退之道的“老油条”。
他像一件被岁月磨平了所有棱角的旧家具,稳稳当当地摆在那里,从不会主动招惹是非,也似乎对任何“建功立业”缺乏真正的兴致。
记得三年前县里搞河道治理工程,当时就有群众举报工程质量问题,王海峰作为纪委书记,本该彻查此事,可他却以“证据不足”为由草草结案。
定性为“施工管理不规范”,处理几个无关紧要的小包工头,罚了几十万了事。
一场沸沸扬扬的风波,在王海峰的主导下,就这样草草画上了句号。
表面功夫做得很好,报告措辞滴水不漏,既回应了举报,也避免了对任何官员的深入追究,更没有触碰工程的利益链条本身。
后来刘世廷才得知,当时的主政领导私下找王海峰谈过话,暗示他不要深究。
王海峰果然就顺水推舟,做了个顺水人情。
这件事之后,刘世廷对王海峰的评价基本定型:这是个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维持会长”。
他的心思不在刮骨疗毒,不在揪出大老虎,而在于“保位子不出错,能交差就行”,等着平安退休。
整个县委大院,谁不知道王海峰这点心思?
这几乎是大家的共识。
可如今呢?
这样一个“船到码头车到站”的人,却像完全换了一个人!
一夕之间,脱胎换骨。他从那件老旧的、浸透着陈腐气息的中山装里钻了出来,变得雷厉风行起来。
他不再打太极,不再和稀泥,不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像一把沉寂多年、突然被磨砺出锋利寒光的宝剑,笔直地刺向东山县权力结构的核心!
王海峰,他究竟图什么?
刘世廷百思不得其解。
这个巨大的疑问,如同沉重的阴云,死死压在刘世廷的心头。
他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发出沉闷而焦躁的笃笃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他想不通!
一个快要退下去的人,一个已经把明哲保身刻进骨子里的官僚,他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上选择这样一条激烈而凶险的路?
这未知带来的不安,比明枪更加折磨人。
“混账!”一股强烈的、几乎要炸裂开来的恼怒,毫无预兆地从心底涌起,瞬间冲垮了他的理智堤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