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清宫诀 > 第197章 十三爷走了

第197章 十三爷走了(2/2)

目录

他道:“我给你讲个故事,有个地方病人就吃这个,有点小病那也是福气。有个懒汉,到土地庙里祷告,说‘大小给个病,别叫送了命。姜醋面片儿,喝个半月儿……”

没说完,我扑哧笑了。

他又道:“恰好土地爷神像后睡个叫化子,大声说:得病就死!吓得他一溜烟儿跑了……”

我勉强笑道:“看来我也是个懒汉,要喝半月面片儿了!“

他用干毛巾搓·着我略带浮肿的脚腿,“嬛嬛,你这样,朕心里也不好过,说个笑话儿给您开开心啰……”

说罢便叫人端了脚盆去。

四爷喟然一叹,说道:“难为你了。”又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你要想见十四爷,还可以过去走走。”

我脸一红,说道:“我……不想去了……”

“为什么呢?”四爷盯着我问:“你不是一直惦着他么?”

我低下头,皱眉叹道:“这都是命……”

四爷心里一动,正要再问,高无庸过来道:“几位王大臣,军机处大臣都过来了,允礼王爷他们也过来谢赐筵恩,主子这会见不见?”

四爷看了我一眼,说道:“都叫过来吧。

高无庸出去少顷,便见窗前人影幢幢。

允祉为首,张廷玉、方苞、允禄、鄂尔泰、弘时、弘昼、允礼、允祕、允历,最后是贾士芳诸人鱼贯而入,一片声请安谢恩杂沓不一。

四爷皱了一下眉头,说道:

“士芳是方外人,可以退下了。小弟也不要陪着熬,高无庸弄辆严实点的轿子送他回府。”

“十三弟可怜,”允祉和弘时聚客饮酒赏雪,被张廷玉叫人拖来,心里还在恋席,竭力皱眉苦容,瞟了一眼允祕的背影,说道:“正当壮年时说去,不言声就走了。人生,这是怎么说?”

弘时也是攒眉拧目,叹道:“若论十三叔这病,绵延纠缠也有几年了,再想不到这么快!”

弘历却道:“皇阿玛,几乎唬煞了儿子!谁都知道十三叔和阿玛的情分,您得节哀顺变……十三叔的后事儿子们多操点心就是了……”

说着便拭泪。

弘昼也是和弘时同席同路的,却没有弘时那副做作相,咚咚磕了几个响头,说道:“十三叔生荣死衰,也不枉了大丈夫一遭大英雄一世!儿子痛惜之情有及儿子欣羡之心!前天儿子过去给十三叔请安。十三叔说他还有一桩心愿未了,儿子以为这是最要紧的。”

他的这番话落拓不羁,与众人都不相同。允祉想起他曾“自办丧事”,不禁莞尔,却又背转脸装作擤鼻涕。四爷早一眼瞥见,心里一阵厌恶,忙屏息凝神,问道:“你十三叔说了什么心愿?”

弘昼叩头道:“回万岁的话,四爷四年京师大水。十三叔查勘河道,卫河、淀河、子牙河都从天津交汇入海,沧州景陵河道淤塞,堵住了洪水不能畅泻。十三叔说他真想起来办这件事,疏通了沧州砖何,青畏兴济河故道,在白塘口入海处开一条直河泻水,这样就为京畿直隶河道泻·了洪,还可以浇几千顷地……儿子当时听他说得很多,只劝他不要劳神,等病好了再办不迟,也没有全部记清。十三叔当时叹了一口气,说‘恐怕没有那一天了’。如今既然他不幸言中,这就是他一大心愿……”

“允祥真是公忠体国的贤王,这样的人史册上难寻!”四爷确曾听过允祥谈及这事,只不料竟是允祥的心头一病,禁不住五内俱沸音容皆变。他对张廷玉道:“衡臣,原说等岳钟麒军事有了眉目再办的。老十三既这么说,了了他这个心愿吧!”

张廷玉忙躬身道:“是!明天就叫户部先拨三十万银子,由工部办理。奴才瞧着俞鸿图实在是位能员,涪江疏浚工程报部三年修成。他亲自下工地督办,几个月就办下来了。眼下天冷地冻,可以先备工料,等到民工募集能来再拨五十万,也就够用的了。”

他顿了一下,又道:“礼部的人想必已经知道了十三爷的事。怡亲王的丧仪谥号,请万岁赐下,他们办起来心里明白,就不致误事了。”

“忠也好,孝也好,无非是个‘贤’。谥号就是‘怡贤亲王’吧。”四爷说道,“允祥一生侠义,侠心忠忱循道不悖,行义合道谓之贤,也合着他的性*格儿。朕方才说自古无此公忠体国的贤王,朕待允祥也不同于寻常亲王。举朝辍朝三日以示哀悼。朕为他素服一月,大臣们不必换素,但要停筵乐一个月。怡贤亲王的’允‘字,原是避朕的讳改的,现在朕为素服兄弟平礼,自然仍应恢复为’胤祥‘。——至于他的神主牓牌,”

四爷站起身来,背着手在殿中兜了几步,回案前提起笔来。

我忙将烛架上新换的大白烛连烛台端过来。

见四爷在宣纸上落笔写道: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贤

写完交给张廷玉等人传看,四爷说道:“朕从不谀墓。这八个字加在谥号上,没有一个是虚设的。在朝诸臣工,‘忠勤慎明’的可以找出不少来,‘敬诚直廉’这四个字,朕不能轻许于人。赐给胤祥,也是砥砺你们几个。”

允祉原对允祥并无恶感,听四爷这样一层一层给允祥加赐殊恩,心里觉得有点不是滋味,抿了抿嘴唇说道:“皇上的考语极是!祥弟敬于事,诚于主那是有目共睹的。率直任侠之性*得自于天,所以兄弟里边,人称为‘侠王’。有这八个字,胤祥可以含笑九泉了。”

因为胤祥一直吃的双亲王俸,四爷三年又加俸一万,每年俸禄比允祉要多出两万八千两银子,所以他不动声色*地替四爷删掉了“廉”字。

四爷生性*最爱鸡蛋里挑骨头的,自然一听就明白,但允祉是唯一的掌事哥哥了,他不想过于使他难堪

因道:“他的‘廉’字更足称道楷模,诸王里他是唯一没有自己置庄子的。白家疃十三村朕赏给怡亲王,他也从没有收过租子。当年皇阿玛分封诸王,各得钱粮二十三万两,三哥你是三十万吧?——允祥只得了十三万。说,三哥家口人多,而且养活着一群人在编书,我用不着那些银子。都辞了。其实允祥一生扶危济困恤老怜贫,有难处见地的,没有不肯相助的,这一条也极为难能。”

一顿话说得允祉红了脸,再不敢多一句口。

四爷想想还觉得不惬怀,又道:”白家疃十三村百姓早就要给老十三建生祠,朕怕折了寿,没有许。现在可以办了,仍免白家疃租赋,另拨三十顷地为胤祥祭田,给他建祠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