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我应该是不想看到他们自相残杀吧(1/2)
我一下子抬起头来,泪光闪闪诧异地望着十四。
十四叹道:“我这身份虽不能让人享荣华富贵,却也能让你温饱不成问题。”
我有些犹豫,却还是点了点头。
十四恬淡一笑,徐步下阶,不知哪句话触动心思,十四眼中涌满了泪水,一阵急步出庙,呵腰钻进暖轿,脚一蹬命道:“起轿!”
百余人簇拥着那乘杏黄毡套四人抬软轿,高一脚低一脚踏着拥满积雪的山道迤逦东去。
一行人在风雪中又跋涉数日,待到北京京郊的潞河驿,已是十一月二十六日傍晚,前头自有人飞马进京报知。过永定河,早见大学士尹泰、礼部员外郎高其倬、理藩院司官阿尔松阿、苏奴等人接了过来,见十四哈腰下轿,一齐请下安去。
十四看了看,阿尔松阿是原工部尚书阿买阿的儿子,苏奴是八阿哥廉亲王十四的门下,在京时无话不谈的,但此时人杂,又在帝辇之下,一句多的话也不敢说,只吩咐叫起,便跟着众人进了驿站。
国丧期间,不便大张筵宴,尹泰只命人预备了一桌素席,权为十四接风。既不能叫歌伎奏乐助兴,也不能猜拳,射覆哑谜,众人都是重重心事。因此,略吃几口,见十四放了箸,便都起身,到驿站正房,重新见礼说话。
“竹韵公,”十四坐了主位,看了一眼对面的尹泰,说道,“皇阿玛的梓宫设在哪里?我今晚要去守灵!”
尹泰是文华殿大学士,已故上书房大臣熊赐履的头号门生,出了名的道学老古板。康熙末年,因跟着大学士王掞保奏废太子,罚俸罢职,置闲多年,望七十的人,须发都已皓然,仍是精神矍铄,正襟危坐在十四侧旁,清癯的面庞一脸庄敬之色*。
他听十四问话,在椅上欠身一躬,说道:“大行皇帝已经定了谥号为‘圣祖’,请十四爷留意。圣祖十三日崩驾,是在畅春园,当日雍正万岁爷柩前即位,即奉大行皇帝移梓乾清宫。臣奉旨接大将军王,今夜在潞河驿安歇,明日自有圣命召十四爷进去。”
面对这些人,十四突然有一种遥远和陌生的感觉,想起自己当年千乘万骑耀武扬威地出兵放马,正是今日高坐九重君临天下的皇帝代天子恭送自己到这里,在驿前不远的青芦棚下设筵洒泪而别。
今日回来,已经分了君臣名分,嫡亲的手足,说不许进城,就得乖乖地在城外呆着!真是景物依旧,人事全非。离此不远的紫禁城中,冷冰冰的乾清宫中静静躺着的老阿玛,再也不能把着手教自己运笔写字,再也不能一边吃酒,一边看自己舞剑……
十四不禁泪水涔~涔,却不愿在尹泰这样的人面前失态,忙偷拭了,说道:“尹泰,既然不能进去,我自然遵旨。你是出了名的理学大师,请指教,我该先见雍正皇帝,还是该先去谒圣祖的灵位呢?”
“忠孝节义虽为一理,却有序。”尹泰不疾不徐,款款说道:“忠在守位,今日君臣之分已定,圣天子在上,自当先觐见当今万岁。不过万岁也在乾清宫昼夜守灵,一同参见也未尝不可。”
尹泰胸有成竹,说得十分笃定。他素日并不接交阿哥,对爽直豪气的十四其实颇有好感。于平常人家,先见谁后见谁是不值一题的小事,但当今雍正是个刻薄成性*的,劝十四先行君臣大礼,再谒康熙梓宫,原是满心保全的好意,只是道学面孔僵板硬直,叫人听得心里不受用。
阿尔松阿是随从尹泰来的,见尹泰这样待十四,横了尹泰一眼,心里骂着“老棺材瓤子”,口中却道:“忠孝原为一体,尹老大人说得极是。孝为忠之本,不孝即是不忠,非孝子不能为忠臣。既然万岁爷也在梓宫,临时请旨定夺也可以嘛。”
尹泰明知他是驳自己,也不辩白,脸上毫无表情,转脸又对十四说道:“有一件事,臣要回明十四爷。万岁登极之后,诸阿哥一律避讳。因此,所有阿哥的‘胤’一律改为‘允’字。胤允音近,口头称呼不易分别,若十四爷有条陈奏议,请留心更正过来。”
这是题中应有之意,十四也听出了尹泰的好心,不禁点头道:“多承关照,自今而后,我叫允禵就是了。”
“十四爷,”阿尔松阿见允禵正眼也不看自己一眼,知道他有误会。来接允禵之前,八阿哥府太监何柱儿专程见他,叮嘱他务必要独自见见允禵,详告北京城内形势。
眼见主官是尹泰,莫名其妙的一个糟老头子,其余的人都是个个心怀鬼胎,戒备警惕,哪里去讨机会?
阿尔松阿坐在旁边沉思良久,单独见允禵断然不可,但不说话、装哑吧,在八阿哥那头交待不了,因轻咳一声,说道:“奴才来前,三爷、五爷、八爷、九爷、十三爷都见了。各位爷们都说,本该亲来接风的,但爷们都重孝在身,叫奴才转告爷好自保重。”
这等于给允禵报了一个平安信,允禵顿时松了口气,缓过脸色*说道:“劳哥子们关照了。彼此热孝在身,这些礼就不必讲了。”
苏奴看了看尹泰和高其倬,接着阿尔松阿的话口说道:“倒也不全为守孝。万岁爷新登极,凡百事务都要料理,夜里守灵,奏章都带到乾清宫处置的,三爷、十三爷、八爷如今都进了南书房,和隆科多、马齐共管国家丧期朝务。为防奸党内外勾结,乘丧起乱,九城封闭已经十四天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