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世间尽低头(2/2)
离开随州,李白回到安陆,搬离了许家,在白兆山桃花岩建造了石头房子,开辟山田,远离人间,从此以耕种、读书度日,开始了一段新的隐居生活。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
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山田。
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李白的每次隐居,都是虔诚的,愉悦的。他像一个单纯天真的孩童,终于到了梦寐以求的一方小天地,他在山水中发现无限的乐趣,攀登到翠微峰顶俯瞰大地,在高大的树下享受阴凉,看芳草一年四季变换山野的颜色,春风吹动女萝长长的藤条……移步换景,美妙绝伦,他怡然自得,心中充满纯粹的欢乐,就这样安然度过一生,仿佛也没什么遗憾了。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他在山中读书耕作,喝酒会友,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在山中寻访隐居的道士,与道士把酒言欢,两人意气相投,酒喝干了一杯又一杯。李白喝多了,昏昏欲睡,只好打发朋友先走,他坦率地对朋友说,请自便吧,我要睡着啦。醉倒了依然余兴未尽,招呼友人明朝抱琴来,他们继续开怀畅饮。李白似乎有一种磁场,能够将周围各种各样的人都聚集到他身边,变成他的朋友。对待朋友,他率真而豪爽,没有丝毫遮掩,喝酒聊天,快意恩仇,一副江湖儿女的气魄,活得肆意洒脱。他的心始终是晶莹透亮的,容易被感动,容易交付信任,好像没有受过任何伤害,没有任何仇恨与悲伤,没有任何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他身上。
人们自然会喜爱这样的人,天真如孩童,烂漫如小兽,还有一股谁也无法比拟的,上天赋予他的灵气,将他与凡人区分了开来。人们羡慕他的真性情,羡慕他的纯真与勇气。此时的李白,并不是未经世事的少年。他已过而立之年,有家有室,历经坎坷,仕途失意。一般人到了这个年纪,有了这些经历,便会慢慢地学会收起自己的棱角,让自己变得圆滑些,以便能顺利地融入社会。不会对所有人坦诚相待,不会轻易让自己的野心暴露,学会了虚与委蛇,学会了权衡利弊,掌握种种处世的法则,隐藏真实的自己。
但李白并不这样,他顽固而倔强,不肯向这个世界低头半分。始终只愿意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以本真的面目示人。他的人格完整而独立,不需要从外界汲取信仰,所以任何无形或有形的力量都无法改变他。不管他经历多少岁月,多少磨难,一颗心始终是鲜活的,年轻的,如同他的诗一样,篇篇都能触碰到他澎湃的热血,盈眶的热泪。这一年,李白的女儿降生了,取名为平阳。飘飘****了半辈子的诗人,成为父亲了。
李白深爱妻子,对于可爱的女儿,李白更是喜爱不已。在世人看来,李白就像一阵风一样来去无踪,无牵无挂,神秘而遥远。
但这位诗人也是凡人,与所有人一样,对于自己的妻儿,也有亲子之爱,儿女之情。他寄情山水,诗中很少写到妻子、孩子,这类亲情诗只占了他的所有诗的一小部分,也正是这一小部分,让李白变得真实可感,与普通人无异。
鲁迅这样评价陶渊明:“‘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有抑扬,更离真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和“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的也都是李白,他胸中的大爱献给辽阔的自然山水,也献给漫漫宇宙中他的小小家庭,有多么豪情万丈,就有多么细腻温柔,这并不矛盾,这是一个天性浪漫的诗人的两面,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需。女儿降生的这一年,李白停下了漫游的脚步,悉心照料这个稚嫩生命。
一年时光,女儿开始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李白的肩上,增加了作为父亲的重任,他不得不结束隐居,又开始离开家乡,四处干谒,寻求入仕的机遇。春天,李白到达第一站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他带着自荐信,去谒见当时颇有声望的荆州长史韩朝中。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