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两院有效候选(2/2)
周副院长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平稳却带著千钧之力,他指了指面前摊开的《
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但洛珞同志的贡献,大家也是清楚的,横跨最纯粹的基础理论物理数学前沿,到最宏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实践,我就不再赘述了。」
「他的理论成果是后续所有工程突破的基石,而他的工程实践,又是对其理论最辉煌、最无可辩驳的验证和延伸,强行拆分,无异于削足适履,是对他整体学术生命和贡献的割裂。」
「周老所言极是。」
工程院的李副院长接口,眉宇间同样凝重:「我们面临的,不是他够不够格」的问题一无论是基础理论的开创性,还是战略工程的颠覆性成就,每一项单独拎出来都远超任何一院院士的门槛,我们争的,也不是把他抢到哪个院更有面子。」
他微微摇头:「现在真正的难题是:如何用一个存在了数十年的、相对固化的框架,去容纳和承认这样一个————打破了常规认知的、几乎无法被单一领域定义的学术存在?二十八岁,同时当选两院?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无先例可循。」
「舆论会怎么看?会不会被解读为对院士崇高称号的轻率?会不会反而给他本人带来不必要的巨大压力和非议?」
他抛出的问题,尖锐地刺破了表面的学术争论,直指核心的体制困境与现实顾虑。
会议室内陷入更深的寂静。
窗外的光线在深色地毯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一位满头银发、面容清癯的科学院老院士缓缓摘下眼镜,用绒布擦拭著:「成就本身,光芒万丈,无可置疑,但规矩————是堤坝,堤坝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秩序和敬畏,我们若开此先河,未来若有成就稍逊但同样横跨领域者效仿,又当如何裁定?评审标准是否会因此动摇?」
他的担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守成者的心声,稳定与秩序,同样是学术共同体赖以生存的基石。
另一位工程院的老院士,手指轻轻敲击著桌面,目光锐利:「我理解老秦的顾虑,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洛珞,他不是稍逊者」,他是百年难遇的异数」!我们现在的章程,是建立在过去经验上的,谁能预料到今天会出现一个在理论和工程两座巅峰都刻下自己名字的年轻人?承认现实,完善规则,总比用旧框框去限制一个可能引领新时代的人要好!」
他语气转沉:「至于压力?我们这些人,当年顶著土包子」、技术落后」的压力搞两弹一星」时,压力小吗?难道因为怕非议,就把他该得的荣誉打折?这对他公平吗?对科学本身公平吗?」
争论在长桌两侧蔓延开来。
支持破格者,认为这是顺应时代、尊重事实的必然选择;主张慎重者,强调制度的严肃性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二十八岁的年龄和两院院士的至高荣誉叠加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让最德高望重者也感到棘手。
僵持不下之际,角落里一个试探性的声音响起:「谷院士————」
会议室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想起了那位刚刚陨落的数学物理界泰斗,洛珞的师祖。
「谷老弥留之际,是否————动用了他的特别推荐名额?」
提问的是科学院一位资深委员,语气带著小心翼翼的探究。
谷老的意见,分量重逾千钧,他若推荐洛珞,无论科学院还是工程院,都将慎重考虑他老人家的临终遗愿。
此话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会议记录员。
记录员快速翻阅著刚收到的最后一批确认文件,指尖停在一份标注著「谷院士指定」的函件上,脸色变得有些微妙。
「谷老————」
记录员的声音带著难以置信的停顿:「他的特别推荐名额————指定授予对象为————陈守仁教授。」
「陈守仁?」
有人下意识重复,那是谷院士的关门弟子,洛珞的授业恩师,同样功勋卓著,但论及开创性和国际影响力,显然洛珞的光芒更为耀眼。
一阵压抑的沉默后,质疑如同水底的暗流涌起。
「谷老————没给洛珞?」
一位工程院代表皱著眉:「这是否意味著————连谷老也认为,洛珞锋芒太露,此刻登顶两院,反会招致无谓的风刀霜剑?木秀于林啊————谷老这是在用最后的清醒,为爱徒————不,是为爱徒孙,挡一道可能的风雨?」
这推测带著现实的考量,也透出一丝「理所当然」的理解。
毕竟,洛珞太年轻了,年轻得让规矩显得格外沉重。
「我不同意这个看法!」
反驳的声音随即响起,打破了短暂的沉寂。
发言的是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郑院士,一位以逻辑严谨和直率著称的女院士。
「我们要是这么认为那就是看低了谷老,谷老是何等人物?他看到的岂止是眼前的风雨?他深谙学术界的规则,更了解洛珞的价值!他不需要用这区区一票来为洛珞护航」。」
「谷老没投这一票,恰恰是投下了一张更大、更重的信任票!这是他对洛珞绝对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现行评价体系能否真正唯才是举」的最后一次无声拷问!」
「至于他把这唯一、珍贵的终身推荐名额给了陈守仁教授?那是谷老认为陈教授有这个能力当选科学院院士,跟洛教授的评选何干?!」
她目光锐利地扫过孙院士,然后环视全场。
「郑院士说得极是!」
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的钱院士立刻接口道,他是「盘古堆」项目的早期顾问之一,对洛珞的工程贡献有切身体会。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茶水续了又凉。
最终,主持会议的主席团执行主席合上面前的笔记本,目光扫过全场每一张深思熟虑的脸。
「洛珞同志的学术成就和工程贡献,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分量和意义,毋庸置疑。其年龄与成就的匹配度,以及横跨两大学部的特殊性,的确对现有章程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鉴于情况的极端特殊性和历史意义,我提议:将洛珞同志同时列为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和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的有效候选人,进入后续评审程序!」
「同时,成立由两院主席团成员及部分资深院士组成的特别审议小组,全程跟踪评估,并在最终投票表决前,就此特殊案例向全体院士提交一份详尽的背景说明与审议报告,供全体院士依据章程、结合实情,做出最终的历史性抉择!」
一锤定音。
跟其他人的评选不同,洛珞的学部评审与选举注定就是走个流程,以他如今的成就,在评审上绝对不可能有大量的反对票出现。
真正限制他的只是规则,如今这项规则已经被打破,洛珞正式成为了两院的有效候选人,在8月下旬公式。
也就意味著————他两院院士当选之路已经扫平了九成。
也正是因为这个流程的重要性,两院才研究了如此之久专项小组成立,名单上汇聚了十数位两院最具威望和洞察力的名字。
一份需要穷尽智慧与担当去撰写的「背景说明」的担子,沉甸甸地压了下来。
走出会议室的老院士们,脸上并无轻松。
他们知道,围绕这个名字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这不仅是对一个年轻天才的评判,更是对这套运行了数十年的荣誉体系自身韧性与智慧的一次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