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烤冷面(1/2)
第277章烤冷面
自九月底以来,随著周边州县的举人陆续进京,吴记川饭的新客也与日俱增。
吴铭并未刻意揽客,吴记川饭目前的客流量已足够多且足够稳定,引流来再多客人,容纳不下都是白搭。
状元楼则在宣传上下足了功夫,早已将自家酒楼形塑成考生进京后必去的「打卡地」,每至科举年,便是状元楼的旺季。
只因吴记川饭相隔不远,近来风头又盛,去状元楼用饭的食客,难免会耳闻吴记之名,少不得要两相比较。
万事万物最怕一个「比」字,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在食客口中,吴记川饭的菜肴自是全面胜过状元楼,甚至发出羞辱式的言论:「嗐!若非吴记的雅间一席难求,谁来状元楼啊!」
诸如此类的话传入刘保衡的耳朵里,直教他七窍生烟!
暗忖吴记川饭眼下不过是家陋巷小店,便已有如此声势,若真让那姓吴的做成正店,以后进京赶考的客流怕不是都要被他抢了去!
刘保衡用尽各种办法,或折价,或赠礼,却扭转不了逐渐走低的口碑。
其实状元楼并未做错什么,菜品相较往年滋味不曾稍减,品类更是只多不少。
怎奈碰到了吴记川饭,竟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隔三差五便推出新菜,既新奇,又美味,委实不讲理!
相形之下,便显得状元楼越发拉胯了。
饮食首重滋味,促销活动做得再多,也只是锦上添花。
进京赶考的举子大多不差这顿饭钱,自然用脚投票,纷纷慕名而至。
张载并非第一个慕名而来的举子,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而引他前来的梁焘,则是吴记常客。
他自称「今科举子」,其实并不准确。
梁焘以父荫入仕,在朝中挂了个闲职,今科所赴闱场叫作「锁厅试」,是专为现任官员设置的科考。
换言之,他现今已是官身,只是尚未取得功名罢了。
他此番本是接应同乡举子,偶然听闻邻客议及状元楼,遂脱口相荐。
言出即悔,吴记已是食客盈门,座无虚席,何苦自添竞争者?
然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吞吞吐吐反显小气,索性详细告知吴记的三条规矩,末了道:「吴记夜市亦是一绝!近日来,每当入夜,吴掌柜便会驱车至京中各处设摊,二位若能巧遇,万勿错过!」
听罢此言,张、吕二人已是心痒难耐。
敢立规矩的食肆,他二人何曾见过?必有过人之处!
于是乎,待安顿停当,两人便相约来到麦秸巷中,寻至吴记川饭店前。
果不其然,门前排号者众!
「子厚兄,快看!」
吕大钧伸手指向门檐处。
张载抬头看去,霎时瞠目愕然。
此等小店,竟得欧阳学士亲题匾额!
两人正要进店,忽在排号等候的食客中瞧见几张熟面孔。
「公掞贤弟!」
正是同路进京的朱光庭等举子。
「巧极!」朱光庭笑起来,「二位也来吴记尝鲜?」
「我二人亦是慕名而来。」张载的视线落到对方手里的排号牌上,「这木牌,不知何处领取?」
朱光庭爽快道:「何必另取号牌,既相逢,不如同席!」
「如此,甚好!」
张、吕二人求之不得,立时加入其中。
等候多时,终得入店,满室香气扑面,勾得众人喉头连滚。
环视店内,见在座几乎人手一只琉璃杯,不禁暗暗咋舌。
京师竟豪奢至此,连这等小店,也以一等琉璃待客!
众人心下惊诧,面上却不动声色,恐露乡鄙之态,遭京人窃笑。
李二郎麻利地抹净桌子,招呼众客落座:「诸位客官,用些什么?」
张载要来一份食单。
众人看过,又是一惊,心想京中菜肴,竟迥异于外地!这食单上所列菜肴,在座竟无一人尝过!
「咦?」
吕大钧将食单翻来覆去看了两遍,奇道:「听闻贵店有两道佳肴,唤作鲤跃龙门、及第粥,为何食单上未见?」
李二郎不答反问:「诸君可是进京赶考的举人?」
近几日,有不少进京赶考的举人指名要吃这两样菜,他早已见怪不怪。
得到肯定答复后,李二郎歉然道:「对不住,及第粥和鲤跃龙门眼下已不作市售,春闱开考前或将再次推出,诸君若有意品尝此味,多多留意小店告示便是。」
这当然是吴铭的意思。
既然这两道菜的呼声很高,搞个限时返场也无不可。
李二郎遂指著食单,推荐起其他菜肴:「客官且看,这清炊白鱼取活鱼现蒸,最是鲜甜!千丝豆腐乃小店自创,汤面如画,滋味也极鲜美……」
他专拣备料足、烹制易、售价高的菜推。
在座皆是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对吴记的菜肴一无所知,自然是伙计推荐什么便点什么。
倒非专坑外乡人,食肆皆是这般行事。
何况李二郎所荐菜肴,滋味确是一等一。
众人吃得盘干碗净,酒足饭饱,餍足非常,连声称赞。
次日,张载、吕大钧又上状元楼一探,不禁大摇其头。
吃罢吴记,再吃状元楼,高下立判!
无怪进京举子首选吴记用饭,果非虚言!
……
吴铭对吴记川饭和状元楼的此消彼长一无所知,准确地说,他无暇关注这些事,他正在琢磨如何善用餐车的功能。
在任务期间,餐车暂时获得了中转站的属性,但这不代表所有的现代物品都可以随车携带至东京,仍然有所限制。
关于什么东西能带,什么东西不能,两界门并无明确定义。
吴铭渐渐摸索出几条不算规则的规则。
一是形制,不能太过现代,至少看起来得是宋代工匠能够造出来的。
二是材料,表面不能使用塑料、橡胶等超出时代的材料。
如果是炊具,燃料则仅限于柴和炭。
简而言之,凡是超出宋人理解的物品,比如电烤盘、卡式炉等器具,一律出不了灶房。
这也正常,如果把这些东西带出去,旁人一旦问起,吴铭连糊弄都没法糊弄。
而类似制作蛋烘糕的小锅,则被允许带上餐车,事实上,他这几日已经将宋代的平替品换成了现代不粘锅,用起来顺手多了。
吴铭早已想好说辞,如果有人问起,他就说是请工匠定制的,然而,迄今为止还不曾有人问过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