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蜀道难(2/2)
“怎么了吗于大人,莫非你想要出尔反尔?这可不成哦,好歹你也是中书侍郎,德高望重。”
“太子殿下,虽然老臣不才无法教授太多,但这宫廷礼仪、先贤之道却是略通一点。”于志宁显现出不死心的样子,称着要教李恪如何树立良好的言行品德。
敢情说来说去于志宁是觉得李恪的言行无法成为太子,单单是李恪一进入东宫就如此奢侈靡靡,浪费百姓赋税,是为不道。
李恪自然是不满意了,反驳道:“于大人,这修葺东宫的花费乃是我自己出的!就算要浪费也不是浪费国库银钱,而是我自己的银钱!”
“是太子殿下自己的钱?这不可能……”
于志宁怀疑的原因也简单,作为皇子能从皇宫里领来的月钱有限,哪怕是皇太子每月能领取的也不到十两黄金。但东宫的修葺扩建,没有数百两黄金是办不到的。
对此李恪也有相应的解释,微微一笑便是说道:“本太子的银钱,乃是过往经商买卖所得,并非是从国库中支取。”
“太子殿下还懂得营商买卖?可知道行商是三教九流的行为,乃是剥削百姓、投机取巧之道!”于志宁又开始怒斥李恪了。
在古代中,以仕为长,工农此之,商为末。
商人地位并不高,尤其是当官的看来更是如此,觉得都是些耍滑头、不务正业的人才好于此道。
偏偏作为现代人的李恪并不认为“行商”是多么低贱的行为,恰恰相反,正是商业的流通才能令得整个国家繁华昌盛,百姓幸福,国泰民安。
像于志宁这些老古董恐怕也是不知“商贾之道”,于是李恪搬出现代的“经济学理论”、“管理学概论”、“市场经济”等文科知识,一条条驳斥。
待得半个时辰过去,于志宁整个人呆若木鸡半天都回不过神来,因为李恪说的话语大大颠覆了他的三观,令他感觉匪夷所思。
奈何,李恪的话纵然新奇怪异,但却非常实用,像是市场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供需平衡”等,这可以左右国民生计,影响国运,更简单来说这不就是“治国之策”吗!
于志宁当下收敛起刚刚那“老教授”的严肃面容,转而低下身姿冲着李恪一躬身:“听太子一席话,老臣醍醐灌顶,幡然醒悟啊!”
没错,与李恪的对谈之中于志宁学到了许多内容。
像是李恪挥霍无度的行为,看起来非常不合理,殊不知在挥霍之中却促进了百姓就业,百姓收入提高了又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这正是良性经济的形成,是“帝君国策”之法!
于志宁此时对李恪大为改观,本来还以为李恪是一个不学无术、徒有虚名的皇太子,但今日看来李恪的才学思维远胜于其他皇子,堪为人神!
“太子高德,才思敏捷,老臣确实是没有资格教导您啊!之前老臣多有失礼,还请太子恕罪。”
“无妨无妨,那么……于大人你现在可以离开吧?黄昏落日,本太子得回去用晚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