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重阳(1/2)
这张地契还是崭新的,加盖了当地官府的官印,还有平幽王府的印章,上面有顾南桑的户籍、名字等等。一般地契是不会这样的,多是转过很多手的痕迹,若要办这样新的,必须要有关系,且要等上许久才行。
顾南桑原本以为,今天最多也就能知道,这块地到底孟家能不能买到,哪里想到,这周清萧还挺大方的。她不由得感慨,果然从古到今,只要有人脉有关系,办事情就十分便利。
孟看松看到这张地契的时候,眼睛都瞪直了,他沉着脸不说话,显然不相信顾南桑的说辞了。
“孟大哥,别这样看着我。”顾南桑无奈一笑:“这里面有些原因,我现在不方便讲,但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我并没有花一文钱,也没有拖欠王府什么人情,等到了时候,再告知你缘由,可好?”
孟看松犹豫再三,终于点了头。
顾南桑便把地契转交给了他,两人亲如兄妹,便也没有再说更多客气的话,孟看松拿上故梦温鼎山庄的规划书,告辞离开了。
顾南桑长舒了口气,总算正阳城的市场也有了眉目,若此事能成,幽州的市场就不在话下了。
她提笔给张远回信。
嘱咐他多等等,耐心一点,还问了银子是否够用,若前期投入运转不开,她可以从自己的账上拨出一笔银两过去。
张远为人还算忠厚,除了一开始谨慎地给顾南桑下了毒药,后面都还行,也没有过分威逼,更没有以此为要挟,勒令顾南桑给钱等等。
顾家如今发展的势头已经说得上飞速,但在顾南桑看来,还是太慢了,现在首先要安抚好张远,剩下的事业也要快速发展起来。
但她虽然忧心,但也没有太过着急,知道事情急不来。越是这样发展快速的势头,越要留心,走一步看三步。以免因为细节,而错失全局。
接下来的日子,顾南桑便回到了流芳斋上课,安心等待。
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孟看松把城北建设好,等赵秋鸿把口脂的配方研制好,等周清萧的人把口红管做好,等季星阑把凉茶的包装确定好。
顾南桑觉得,现在的日子真的挺充实的。又想起刚来这里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出摊卖萝卜饼,仿佛已经是前世的事情了。
“啪!”一把戒尺落在顾南桑的桌子上,溅起半尺高的灰尘。
顾南桑瞬间回神,正好对上夫子不善的眼神。
这位老夫子姓严,教学风格也是出了名的严厉,他今年七十了,完全说得上德高望重,不想着回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还要坚持教书育人,在学子中很有威望。
而对于一些纨绔子弟,他也丝毫不手软,若是世家子弟回家告状到父母面前,他也不退让。原因便是平幽王曾是他教过的学生,当年平幽王受封,划分封地到幽州,特意求了这位恩师也过来。
所以在世家里,这位严夫子都是很有威望的。
顾南桑难得走一回神,这下正好被这位老夫子给抓住。
一抬眼,就看到孟家姐妹担忧的眼神,还有姜蓉燕幸灾乐祸的表情。
“看什么看?”严夫子的戒尺拍了又拍,恨铁不成钢道:“你若是个男娃,早就挨了老夫这戒尺了!”
顾南桑自觉理亏,规规矩矩地站起身来,道:“是学生的不是,还请夫子责罚。”
态度倒是好的,严夫子的表情缓了缓,哼了一声:“老夫方才讲到佳节礼仪,不久便是九月初九,你可知晓重阳的风俗?”
顾南桑答:“学生愚钝,只知道重阳节要敬老,登高、赏菊、插茱萸。”
“嗯,答得对。”
顾南桑略松口气,以为这便算过关了,哪知道转眼看到姜蓉燕,还是不怀好意的样子,顿时看了严夫子一眼。
果不其然,这老头摸了摸花白的胡须,道:“既然如此,想必你也知道,重阳与友人聚会,少不得吟诗作赋。今日你若能作一首与重阳相关的诗,老夫便不追究你的过错了。”
当场作诗,古人真是一言不合就让人写作文啊。
严夫子向来严厉,喜欢批判,对别人作的诗也要细细评价一番,这话一出,学堂里顿时有人窃窃私语起来。
就连周清猗都看了顾南桑一眼,她是个粗人,若换做是她,早就伸出手掌来挨打了。
顾南桑虽然没什么墨水,但记性还是有一点,顿了顿,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啪!”严夫子气得胡须颤抖,戒尺狠狠拍在桌面上,吓得顾南桑肩膀一抖,顿时怂了,有一种自己还在小学,面对抽背课文的老师一样的感觉。
严夫子仍觉不解气,“啪啪”又是两下,怒喝道:“孺子不可教也!前人智慧,岂容你来剽窃!”
顾南桑心里顿时咯噔一声,妈蛋,这个混乱的时空,居然有王维的诗!
“把手伸出来!”严夫子恼怒极了,瞪着顾南桑。
“别别。”顾南桑看了看那戒尺的厚度,后背一凉,赶紧补救道:“夫子,学生是问,便按照这首诗这样作诗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