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五二开局的漫漫人生路 > 第99章 武器生产,警卫连换装

第99章 武器生产,警卫连换装(1/2)

目录

石毅没有回家,而是顶着晨曦微露的天光回到办公室。

他摊开信笺,提笔蘸墨,以“红星第三机械制造厂党委并转呈部领导”的抬头,书写一份措辞极其严谨、分量却重逾千钧的“技术储备可行性报告”。

报告中,他着重阐述了基于新型机床加工能力提升,对现有制式枪械进行工艺优化、提升精度与可靠性的若干具体方案(此为明线),并极其隐晦地提及,结合对前沿材料(如轻质高强度合金)的探索和对新型自动原理(如“混合能量驱动”)的理论推演,初步判断存在研制重量更轻、火力持续性更强、环境适应性更广的新型班组支援武器的可能性(暗指81杠和81班机),以及……探索性构建营连级压制与反轻型装甲火力的技术路径(89式重机枪)。

至于巴雷特、88狙和那台金属风暴制造者(CS/LM12),报告里只字未提。

最后,他恳请部里,鉴于三机厂当前独特的技术积累和高度保密的厂区环境(全部退伍军人组成。),允许成立一个精干的“技术预研攻关小组”(代号“启明”),进行小范围、最高等级保密状态下的原理样机试制与深度验证,为未来可能的型号立项积累宝贵经验、规避潜在风险。

最后他写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厂后的山占据下来,领导应该会批,毕竟山上什么也没有。

但对于石毅来说,后面的山,可以打造一个隐蔽性极强,安全性很高的机密车间,他准备将零号车间搬进山里去。

报告写完,密封,通过厂内绝密渠道火速发出。

几天后,军部的批复如约而至。没有热烈的嘉奖,没有明确的型号任务,只有一份加盖着鲜红绝密印章、措辞同样滴水不漏的指令:

“原则同意红星第三机械制造厂成立‘技术预研攻关小组’(代号‘启明’),特批山地作为机密车间使用,在确保绝对保密前提下,进行相关技术路径探索与原理样机试制。所需特殊材料清单,按程序特批。

试制成果及验证数据,需形成绝密专报,直呈军部。望严格控制知密范围,确保万无一失。”

石毅看着这份批复,嘴角终于勾起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这柄“尚方宝剑”虽然单薄,仅覆盖“原理样机”层面,但足够了。

它赋予了零号车间存在的合法性,为后续更大规模的生产披上了一层至关重要的保护色。

他立刻召集杨工、李建军,在会议室内,召开了“启明”小组核心层第一次会议。

“杨工,零号车间即刻进入第二阶段!”石毅的声音斩钉截铁,“目标:保质保量,全力扩大产能。81式自动步枪(八一杠)、81式班用轻机枪、89式重机枪,作为当前优先级最高的‘原理样机’,每样至少给我生产出五十支,弹药是生命线,7.62中间威力弹、12.7重弹,配套生产必须跟上,质量要求一丝不苟。

巴雷特、88狙、转管机枪,技术复杂,作为技术储备与验证平台,每样再生产十到二十支,持续优化工艺,尤其是巴雷特关键部件的材料替代方案,要重点攻关。

人手不够,从全厂范围内秘密筛选政治可靠、有机械加工基础的退伍兵骨干,以‘精密设备维修特训’名义调入零号车间,由你亲自进行保密教育和技能速成。”

“明白!”杨工用力点头,眼中燃烧着攻坚的火焰,“车间的兄弟们早就憋着一股劲,有了第一轮的经验,流程会更顺畅。材料…尤其是那些特殊合金和高强度钢材…”

“清单给我,我亲自去跑炼钢厂私人通道,找兄弟单位协调。”石毅截断他的话,语气不容置疑,“你只管生产和质量,遇到技术瓶颈,随时找我。”

他锐利的目光转向李建军,如同出鞘的利剑:“李连长,‘启明’小组的安危,三机厂的安危,从此刻起,就托付给你和你的警卫连了。”

李建军“唰”地起身,胸膛挺得如同钢板,声音低沉却字字千钧:“厂长放心,警卫连全体指战员,以鲜血和生命向党旗、向厂党委保证!

保密库已按最高战时防御标准,保密车间设置三道岗哨,一小时一换,子弹上膛,进入战士警戒状态,警卫连全员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一旦出现敌情,可随时支援。

任何未经授权人员或车辆进入警戒区,警告无效后,可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所有参与零号车间的工人同志,生活区、工作区完全物理隔离,进出路线专人引导、全程监控,并安排最可靠的老兵进行贴身护卫和思想动态观察。”

“好!”石毅重重一掌拍在李建军肩上,“不仅要防外贼,更要警惕无形的侵蚀,思想上的弦,必须绷得比钢丝还紧。

所有核心人员,建立思想档案,定期谈话,任何异常苗头,哪怕一丝一毫的动摇或打探,立即隔离审查,向我直接报告。记住,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破。”

会议结束,“启明”计划正式启动。

零号车间开始全力生产。明亮的灯光下,被精挑细选出来的退伍兵骨干们,眼神中带着军人特有的坚毅和一丝面对精密机械的紧张。

他们虽然没有老师傅数十年沉淀的手艺,只是初学乍练,略懂一二,但他们有铁一般的纪律、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对任务近乎本能的忠诚。

杨工成了最严厉的教官。他简化图纸,将复杂的工序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步骤,手把手地教。

如何用普通车床结合特制工装,加工出高精度的枪管导气孔;如何在简陋的热处理条件下,通过精确控制炉温和淬火介质,获得理想的枪机硬度;如何用刮刀和研磨膏,依靠千分尺和肉眼,硬生生将闭锁面研磨到镜面般光滑、严丝合缝……

汗水浸透了工装,油污沾满了双手,虎口被锉刀磨出血泡,但他们眼中只有专注,只有图纸上那不容丝毫偏差的尺寸线。

每一次成功的加工,每一次顺利的装配,都换来无声却充满力量的击掌。这里没有师徒的尊卑,只有为了同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战友,一支支凝聚着汗水、智慧与绝对忠诚的枪械,在这群钢铁战士的手中,如同精密的战争艺术品般诞生。

石毅则化身为最高效的后勤总管。他拿着“启明”小组的特批清单,在部委的走廊、兄弟单位的车间、甚至通过李怀德等朋友的私人渠道,如同不知疲倦的工蜂,为车间争取着一批批关键的特殊钢材、高强度弹簧钢、稀缺的铜合金弹壳料、高性能发射药。每一次材料的到位,都让零号车间的进度条向前狠狠推进一截。

这期间,李怀德如约而至,又送来了一批品相上乘的虎骨和几支根须虬结的老山参,脸上的笑容带着心照不宣的意味。

石毅也爽快地回赠了三十斤药酒,并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李哥路子广,不知能不能留意下特种轴承钢或者粉末冶金钨芯的消息?我这搞精密设备的,对这些‘硬骨头’材料可头疼得很。”

李怀德眼中精光一闪,哈哈笑着拍了拍石毅的肩膀:“老弟放心包在哥哥身上,我去想想办法。”

时间在汗水与钢铁的交响中悄然流逝,两个月后,零号车间深处,对了,在这段时间零号车间已经搬迁至三机厂后面的山里,要不然也用不到这么长的时间。

车间边缘位置,一排排崭新锃亮的枪械,如同等待检阅的钢铁士兵,整齐地排列在铺着深绿色帆布的长桌上,散发着冷冽的幽光与淡淡的枪油气息。

左侧,五十支81式自动步枪(八一杠)枪托折叠,紧凑凌厉,弧形弹匣饱满待发。

中间,三十挺81式班用轻机枪枪身沉稳,75发弹鼓厚重如山,散发着持续火力的威压。

右侧,二十挺89式重机枪如同沉默的巨兽,粗壮的枪管指向虚空,简洁而强悍的球形枪架彰显着其超越时代的机动性。

角落的阴影里,十支88式狙击步枪(配简易白光瞄准镜)如同蛰伏的毒蛇,十支巴雷特M82A1反器材狙击步枪如同冰冷的炮管,十台CS/LM12转管机枪(配简易外接电源箱)则如同盘踞的金属凶兽,昭示着更深不可测的毁灭力量。

旁边堆积如山的弹药箱,散发着浓烈的硝烟气息,沉默地诉说着它们的使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