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它的平和 > 第2025章 年11月15日

第2025章 年11月15日(1/2)

目录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县城最热闹的地方是中心街的菜市场,最破的地方就是我家住了十几年的老巷子,巷子口有棵歪脖子老槐树,夏天会结出一串串青绿色的槐米,风一吹就簌簌往下掉,落在满是坑洼的土路上,被来往的自行车碾成泥。我爸是建筑工地上的小工,每天天不亮就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出门,晚上回来时裤腿上总是沾着水泥点子,指甲缝里的泥垢得用牙刷才能刷干净。我妈在菜市场旁边的小饭馆帮工,洗菜、切菜、洗碗,什么都干,一个月挣一千二,除了给我交学费、买作业本,剩下的都要算计着花,买肉得等菜市场快关门时,摊贩降价处理的边角料,买水果专挑那些有点磕碰但不影响吃的,我从小就知道,我们家的日子,是掰着手指头过的。

我上小学时,穿的衣服大多是表哥剩下的,有的袖口磨破了,我妈就缝上一块颜色相近的布,有的裤子短了,就接一截裤腿,远看像两条不一样颜色的管子。那时候班里同学的书包不是卡通图案就是名牌,我背着我妈用旧布料缝的书包,上面还绣着一朵歪歪扭扭的小红花,是我妈熬夜给我做的。有一次上体育课,同桌的小明不小心把我的书包碰到地上,里面的作业本散了一地,小明的书包是他爸爸从外地买回来的,印着奥特曼,他捡起我的作业本,指着书包上的小红花笑:“你这书包也太土了吧,跟老太太用的布袋子似的。”周围的同学都跟着笑,我脸一下子红到脖子根,把作业本胡乱塞进书包,趴在桌子上假装睡觉,眼泪却忍不住往下掉。那时候我不懂什么是贫困,只知道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有的,我没有,这种不一样让我觉得自卑,像心里扎了一根小刺,隐隐作痛。

我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那天晚上她下班回来,手里攥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串糖葫芦,是我最想吃的。她把糖葫芦递给我,摸了摸我的头说:“儿子,别在意别人说什么,书包是妈做的,虽然不好看,但结实,能装书就行。等妈以后挣了钱,也给你买个印着奥特曼的书包。”我咬着糖葫芦,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却觉得有点酸,我知道,我妈一个月挣的钱,够买好几个奥特曼书包,但她舍不得,她的袜子都补了好几个洞,还在穿。那天晚上,我躺在吱呀作响的木板床上,看着窗外的月亮,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挣很多很多钱,让我爸妈不用再这么辛苦,让我自己也能像别的同学一样,不用再因为一件衣服、一个书包而被人笑话。

上初中时,我考上了县城最好的中学,学校里有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他们穿着名牌运动鞋,用着最新款的文具,放学有家长开车接送,而我依然穿着表哥剩下的衣服,每天走四十分钟路上下学,中午在学校食堂买最便宜的素菜和白米饭。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每人交五十块钱,包括车费、门票和午饭。五十块钱,对别的同学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我们家来说,是我妈三天的工资。我犹豫了很久,不敢跟我爸我妈说,直到班主任催着交费用,我才吞吞吐吐地跟我妈提起。我妈正在择菜,手里的菠菜叶子蔫蔫的,她听完我的话,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抬头看着我说:“去,怎么能不去呢?难得学校组织活动,跟同学一起玩玩挺好的。”第二天早上,我妈把五十块钱塞给我,那张钱被她攥得皱巴巴的,上面还带着淡淡的油烟味。我知道,这五十块钱,是她从菜钱里省出来的,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家的餐桌上可能又要少了荤腥。

春游那天,同学们都带着各种各样的零食和饮料,有薯片、巧克力、可乐,而我只带了我妈早上给我煮的两个鸡蛋和一瓶凉白开。中午吃饭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零食,小明把一大包薯片递给我,说:“尝尝这个,我爸从国外带回来的。”我摆摆手说不用,然后拿出鸡蛋剥壳,鸡蛋有点凉了,噎得我喉咙发紧。小明看了看我的鸡蛋,又看了看周围同学的零食,没再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他眼神里的异样。那天春游,我玩得并不开心,看着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坐过山车、玩旋转木马,我却总想着那五十块钱,想着我妈在饭馆里忙碌的身影,想着我爸在工地上顶着太阳干活的样子。我突然觉得,贫困就像一个影子,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跟着我,让我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让我不敢放开手脚去快乐。

上高中时,我开始住校,每个月回家一次,带够生活费。我妈每次都会给我装满满一饭盒咸菜,还有她自己蒸的馒头,让我在学校里就着馒头吃,能省点钱。宿舍里的同学都是县城里的,家庭条件都比我好,他们每天晚上都会泡方便面、吃火腿肠,而我只能啃着干馒头,就着咸菜。有一次,宿舍里的老三买了一只烧鸡,分给大家吃,他递给我一块鸡腿,我不好意思要,他说:“拿着吧,别客气,你天天吃咸菜,身体怎么受得了?”我接过鸡腿,咬了一口,香得我差点哭出来,那是我很久没吃过的肉味。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我不能一直这样下去,我必须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中三年,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在宿舍楼道里背书,晚上熄灯后,还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看书。我知道,学习是我唯一的出路,只有考上好大学,我才能走出这个小县城,才能摆脱贫困。那时候,班里有个女生叫林晓,她是我们班的班长,学习成绩很好,家庭条件也不错,她的爸爸是县城里的医生,妈妈是老师。林晓人很好,经常帮我讲题,有时候还会把她的笔记本借给我看。有一次,我感冒了,发烧到三十八度多,躺在床上起不来,林晓知道后,给我买了退烧药和感冒药,还帮我打了热水,让我吃药。我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除了父母之外的关心。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我忐忑不安地查了分数,超过一本线五十分,我考上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我拿着成绩单跑回家,我爸正在院子里劈柴,我妈在做饭,我把成绩单递给他们,我爸看了看,手都在发抖,他拿起斧头,猛地劈在木头上,木头裂开一道大缝,他却哈哈大笑起来,像个孩子一样。我妈捂住嘴,眼泪掉了下来,她一边擦眼泪一边说:“我儿子有出息了,终于熬出头了。”那天晚上,我妈杀了家里唯一的一只鸡,我爸买了一瓶白酒,我们一家三口坐在桌子旁,吃着鸡肉,喝着白酒,说着笑着,那是我记忆中最开心的一顿饭。

上大学后,我第一次来到省城,看着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心里既兴奋又忐忑。大学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条件更是参差不齐,有的同学穿着名牌,用着苹果手机,周末要么出去旅游,要么去高档餐厅吃饭,而我依然省吃俭用,每个月的生活费控制在五百块钱以内,除了吃饭、买生活用品,几乎不花别的钱。我在学校食堂找了一份兼职,每天中午和晚上帮忙打饭,能免掉三餐的饭钱,还能每个月挣三百块钱补贴生活费。我还在图书馆找了一份整理图书的兼职,周末上班,一个月也能挣两百块钱。这样一来,我几乎不用向家里要生活费,还能偶尔给我爸妈寄点钱回去。

大学里,我依然没有忘记学习,专业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我知道,只有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一次,班里组织聚餐,AA制,每个人交两百块钱。两百块钱,对我来说,是我半个月的生活费,我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不去。林晓也考上了这所大学,和我在同一个系,她知道我家庭条件不好,就找到我说:“一起去吧,大家难得聚一次,钱的事你别担心,我帮你垫上。”我摇摇头说:“不用了,我还有兼职要做,去不了。”林晓看着我说:“你总是这样,把自己逼得太紧了,贫困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逃避的理由。”我知道林晓是为我好,但我心里的那道坎,始终过不去,我害怕和同学们在一起,害怕他们看出我的窘迫,害怕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