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圣贤之墨,与工匠之尺(2/2)
十名学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
算盘的噼啪声,铅笔在图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此起彼彼。
他们没有去翻阅任何一本古籍。
他们的脑海里,装满了陈玄和那些格物院老师教给他们的东西——数学、物理、材料学、建筑力学。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城楼上的朱元璋,起初还饶有兴致。可看着看着,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他看不懂格物院那些复杂的图纸,但他看得懂翰林院那些人,抓耳挠腮,满头大汗的窘迫模样。
三个时辰,转瞬即逝。
“时间到!”
随着太监的一声高喝,两方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宋濂带着他的门生,率先走出工棚。他们手中,捧着一卷洋洋洒洒,长达数千字的《新营城规划疏》。
宋濂清了清嗓子,满脸傲然地开始宣读。
“臣等以为,新城之建,首重教化。当效仿古制,设文庙于中轴,以彰圣人光辉……”
“其次,营房当分三六九等,以显官阶之别……”
“再者,预算五十万两,恐有不足。臣等以为,可发动军士自行筹款,以显其报国之心……”
他念了足足一刻钟,通篇都是大道理,引经据典,文采斐然。
然而,听到最后,朱元璋的脸,已经黑得能滴出水来。
说了半天,全是空话!
怎么建?一个字没提!钱不够?还要让那些刚被裁撤的老兵自己掏钱?
就在这时,宋应星也带着他的团队,走出了工棚。
他们没有长篇大论的奏疏,只有三样东西。
第一,是一张巨大而精密的城市规划总图。
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清晰地标注出了生活区、训练区、供水系统、排污系统,甚至还有一个小型的公共澡堂和厕所。
第二,是一本厚厚的预算册。
上面用陈玄教的阿拉伯数字和复式记账法,清清楚楚地列出了每一块砖、每一根木头、每一名工人的花费,总预算,四十九万八千七百两,分毫不差。
而第三样东西,则让全场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那是一个按照图纸,用木头和黏土,一比一千缩小的,精美绝伦的……城市沙盘模型!
宋应星走到沙盘前,拿起一根细木棍,声音清晰而自信。
“回禀陛下,太子殿下。此乃我等设计的‘蜂巢式’营城方案。”
“所有营房,采用标准化预制件,可在场外工坊批量生产,运至此地后,三日即可完成一座百人营的搭建。”
“供水系统,我们将在上游建立一座小型水塔,利用水压,将过滤后的清水,通过陶土管道,送至城内每一个公共取水点。”
“排污系统,采用暗渠设计,所有污水将统一汇集到下游的净化池,经沉淀发酵后,可作为农田肥料……”
他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字,都落在了实处。
当他介绍完毕,整个午门广场,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眼前这个精密的沙盘,和背后那套严谨、高效、堪称恐怖的计划,给彻底震撼了。
朱元璋从龙椅上站起,快步走到沙盘前,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死死地盯着那个模型,仿佛看到的,不是一座小小的营城,而是一个崭新的,无往不利的大明!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了面如死灰的宋濂身上。
“宋学士,”朱元璋的声音,冰冷如刀,“现在,你告诉咱。”
“你那卷废纸,和咱眼前的这座城,哪个,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