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一句重八,朱元璋当庭失态 > 第153章 圣贤之墨,与工匠之尺

第153章 圣贤之墨,与工匠之尺(1/2)

目录

三日后,应天府午门之外,人山人海。

消息早已传遍了整个京城。

一边,是代表着大明最高学术殿堂的翰林院学士。

另一边,是名不见经传,刚刚成立的皇家格物院学子。

一场关乎国策走向,关乎天下读书人与工匠地位的世纪豪赌,即将在此上演。

百姓们伸长了脖子,议论纷纷。商贾们则在人群中开设盘口,赌局的赔率,几乎是一边倒地看好翰林院。

毕竟,在所有人的认知里,读书人,就是比工匠高贵。

午门城楼之上,朱元璋、陈玄、太子朱标,以及一众勋贵武将,早已落座。

城楼下,左右两侧,各自搭起了两个巨大的工棚。

左边工棚内,宋濂带着十名精心挑选的翰林俊彦,个个身着儒衫,头戴方巾,神情倨傲,手中拿着笔墨纸砚,身旁堆满了各种经史子集。

右边工棚内,则是十名穿着统一蓝色工装的格物院学生。他们年纪不大,脸上还带着几分青涩,但眼神却异常专注。他们的桌上,没有书籍,只有一堆奇形怪状的工具:丁字尺、圆规、算盘,还有一些他们叫不上名字的金属仪器。

“肃静!”

随着一声高喝,太子朱标缓缓走到台前。

他目光扫过全场,清了清嗓子,朗声道:“今日之比,不比文章,不比诗词,只比实务!”

“题目只有一道!”

朱标指向远方,应天府外,那片刚刚经历过清剿,百废待兴的卫所旧营地。

“半月之内,为三万裁撤的卫所军士,建造一座可以容身的营城。要求,城内必须有干净的水源,通畅的排污系统,以及坚固耐用,可抵御风雨的营房。”

“所有材料,由工部统一提供。预算,白银五十万两。”

“现在,请两方,在三个时辰内,拿出你们的营建方案!”

题目一出,全场哗然。

这题目,看似简单,实则刁钻至极。

这不是写文章,这是真正的工程!它考验的,是对建筑、水利、预算、管理的综合能力。

左边的工棚内,宋濂和他的门生们,脸色瞬间变得有些难看。

他们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棘手。

建城?他们只在书上读过。什么“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什么“天人合一,风水格局”,这些理论他们能说上一天一夜。

但具体到一砖一瓦怎么砌,一根水管怎么铺,五十万两银子怎么花,他们,抓瞎了。

“慌什么!”宋濂低喝一声,强作镇定,“我等乃圣人门徒,岂能被此等俗务难倒!”

他立刻开始分派任务。

“你去,查阅《考工记》,看看古人是如何营建都城。”

“你去,翻阅《周礼》,研究军士营房的规制。”

“你去,拟写一篇奏疏,阐明此次营建的重大意义,请求陛下再追加些预算!”

一时间,翰林院的工棚内,书页翻飞,墨香四溢。他们用最传统,也是他们唯一会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而在右边的工棚。

格物院的学生们,在题目宣布的瞬间,就已经行动起来。

领头的一名学生,正是之前在动力所事件中,协助太子关闭阀门的宋应星。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摊开一张巨大的空白图纸。

“一组,立刻根据工部提供的材料清单,计算我们的承重极限和可用总量!”

“二组,这是应天府的地形堪舆图,结合风向和水源地,三十分钟内,确定最佳选址和排污管道走向!”

“三组,设计营房。统一标准,预制结构,要求搭建速度快,成本低廉!”

“我来负责总体规划和预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