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给开国皇帝直播祸国之君[历史直播]] > 第99章 第 99 章

第99章 第 99 章(1/2)

目录

第99章 第 99 章

“皇帝崩逝, 幼子继位,主少国疑,出了个权臣也值得夸耀?”曹操垂下眼眸, 不去看刘备、诸葛亮的君臣情深。

酸, 太酸了!

贾诩把曹操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他分明恨不得诸葛亮是自己的臣子。

想想魏王这一生, 年轻的时候得不到陈公台, 中年留不下关云长, 老年也求不得一个诸葛亮。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贾诩默默总结。

“殿下说得是!”捧场王夏侯惇虽迟但到,“上天若是眷顾刘玄德, 又何必有托孤之举!”

【魏蜀吴三国有个离谱的相似点——托孤。】

【在生命的终点, 刘备托孤诸葛亮,成就了季汉两代君臣佳话。】

【彰武二年, 公元222年,刘备败走猇亭,暂居白帝城行宫。刘备一生多次败落又不断复起, 好像没有什么能打败这个男人。可是,生命的长度实在有限, 天不假年,六十多岁的刘备已经垂垂老矣。】

【关羽、张飞接连去世, 荆州丢失, 攒了半生的家底在夷陵被一把火烧光, 南阳茅庐中的规划化为泡影, 只留下蜀地一团乱麻。】

【八月, 刘备病重, 太子不离开国都,这是来自秦始皇和扶苏的教训。于是诸葛亮带着其他皇子从成都赶往白帝城永安宫。】

“自古以来, 没有太子不离开国都的说法。大秦流放的如秦献公,为质的如先王,也没见出什么事。怎么我跟你就成典型了?”嬴政满脸不悦。

被矫诏赐死的场景又浮现在脑海中,扶苏惭愧道:“是儿臣没有胆识,辜负了父亲的期待。”

嬴政越想越觉得憋屈,气极反笑,“朕对你有何期待。”

【刘备躺在病床上,哭着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治国安民,成就大业。太子如果可以用,你就辅佐他,如果不能用,就从其他儿子里挑。】

【有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这世上根本不可能有刘备这种至真至纯的君主托孤,泼脏水说君可自取就是试探诸葛亮,实际上刘备在廊下埋伏了三百刀斧手,若诸葛亮一旦有这种心思就宰了他。】

【小人以为这世上的人都跟他一样,小肚鸡肠,卑劣可耻。】

【实际上刘备真的是在哀求诸葛亮,看在你我情分上,再帮一帮大汉。我们白手起家,苦战四十多年,现在就这些家底,外有江东、魏国虎视眈眈,内有益州势力蠢蠢欲动。】

【夷陵之战后,荆州被夺,上庸三郡尽失,东部防线彻底崩溃;家底五万部卒全军覆没,大批优秀将领或阵亡,或被迫投降,只有向宠的军队比较完整地回了蜀地。】

【如果把当时的蜀汉比作人,那这个人已经在ICU命悬一线,已经到了差一步嗝屁的地步。】

【诸葛亮也早就不是当初的南阳村夫了,他去哪方势力都能封侯拜相,实际上刘备死后,确实有吴、魏的人写信劝降,但都被他骂了回去。】

【在之后的十一年,诸葛亮成了实际的蜀汉政权首脑,刘禅亲口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承认了诸葛亮的地位。】

【毕竟诸葛亮还是不姓刘,否则刘禅真的连祭祀都不想管。】

【无他,夷陵之战后的蜀汉就已经进入了生命倒计时,烂摊子一个,还好有诸葛亮强行续命。】

【如果可以选择,这皇帝谁爱当谁当吧,刘禅真的宁愿当一辈子是太子,一辈子活在诸葛亮的庇护之下。】

“这后人都在想些什么东西!”刘备指着天幕中的刀斧手,嫌弃地说:“我要有那么多人可以用还至于死得那么窝囊?”

“就是!”张飞白了孙吴臣子一眼,“我大哥光明磊落,不是那等打不过就使阴谋,搞暗杀的人!”

诸葛瑾的表情瞬间凝固,他要是听不出来张飞在嘲讽谁也白活那么多年了。

白衣渡江时被俘获的潘璋听到此处心中百感交集,如果没有这位好管闲事的神仙,吕蒙的计谋就成了!哪里还有被张飞冷嘲热讽的今天!

【刘备托孤造就佳话,孙权托孤造就笑话。】

【古人说“虎毒尚不食子”,李隆基一日杀三子是薄情至极,然而在利用儿子再杀死儿子上,孙权才是李隆基“先驱者”。】

【二宫之争,又名“南鲁之争”,南,即东吴东宫称南宫,指代太子;鲁,鲁王孙霸。】

【二宫之争发生的原因很简单:君王能力不够,威信不足,控制不了世家大族,于是借用政治斗争,使用物理消灭的方式,稳定统治。】

【东吴的朝堂人员有三个主要来源:孙氏宗亲,孙氏在江南只能算二流世家,后来出了个孙坚,为吴国打下了根基。

江东世族,极其有名望直到东晋时期依然活跃在政坛上,吴四姓顾陆朱张,会稽四姓虞魏孔谢,他们在东吴是被降服的政治势力,而因根在江东,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不顾天下,只图自保。

简而言之——流水的江东之主,铁打的江东大族。江东根本在士族,可士族为维护地位可以随时放弃孙氏,所以必须打压士族。他们是被孙氏忌惮的存在。

还有一部分外来人,这些人为江东注入了新鲜血液,可以说江东英杰大部分是他们,孙坚、孙策奠定结业正是与这些人。或许是外来人才,他们眼界更高,更有天下观,民间把这些人称为淮汜集团,比如周瑜、鲁肃、诸葛瑾、程普。】

【由此可见,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会信赖淮汜集团,打压江东大族,正如吴国上升期周瑜、鲁肃被信赖重用。可是随着淮汜人才的凋零,孙权只能捏着鼻子重用江东世族。】

【于是,晚年的孙权陷入了分裂纠结的状态:要打压士族又不得不重用士族。】

【正如后世所见,为打压士族,孙权干了三件事:】

【北伐曹魏,提高声望,然而合肥都没打下来。】

【严刑峻法,任用酷吏,检举豪强,整治江东大族,然而所用酷吏皆被大族玩死。】

【绝望之下,孙权使出最后一招:政治斗争,然而他亲自给东吴灭亡埋下祸根。】

【孙权有七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

【孙登、孙虑早亡,故孙和被立为太子。孙和崇尚以德治国,与江东大族打成一片。为了牵制太子、打压士族,孙权立孙霸为鲁王,其待遇与太子不分上下。】

【鲁王的党羽主要是孙氏宗亲和部分淮汜集团。】

【太子、鲁王两党争权夺利,鹬蚌相争,孙权在背后煽风点火,又充当渔翁,从中得利。】

【首先,孙权利用鲁王党对太子党进行诬告,剪除太子羽翼。其中,大名鼎鼎的陆逊被逼死。】

【陆逊,世家子弟,孙权亲家,手握夷陵战绩,出将入相,追随孙权四十余年,最后落得自缢而死的下场。死后连个谥号都没捞着,还是孙休继位后才有了谥号。】

【接着,为了安抚太子和江东士族,孙权又打压鲁王党,与太子党下场一样,赐死、诛族、流放。】

【最后,孙权认为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废太子、杀鲁王、立孙亮。至此,二宫之争结束。】

【为了削弱江东世家,不惜赔上两个儿子的命,孙权也是个狠人。】

【在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中,东吴朝堂混乱不堪,太子、鲁王先后被杀。当时的尚书、中书、三公、大将军、大都督等都被涉及,有能力的上层几乎被诛杀殆尽:太常顾谭,侍中顾承,侍中张休,皆流放而死;丞相朱据,被矫诏赐死;陈正、陈象,诛族;全寄、吴安,被诛;杨竺被诛,沉尸长江……】

【在这些被诛杀的人中,有顾雍、张昭的后代,甚至有孙权自己的女婿。】

【更要命的是,当时跟随孙坚、孙策的元老,如诸葛瑾、顾雍等人已经故去,新生的人才又纷纷卷进二宫之争,成为了太子、鲁王的支持者,导致东吴朝堂人才凋敝,青黄不接。这才有了幼君继位,权臣乱国,君主荒淫的下场。】

【孙亮年少继位,十五岁亲政,十六岁被废,十八岁病逝。孙亮死后,拥立孙休继位,而孙休又早逝。最后拥立孙和之子孙皓。】

同在蓉城的孙霸压根没想到还能扯上自己,眼下他还不是鲁王,只是一个颇受宠爱的四公子。

“谁愿意争那个破位置!”孙霸叫苦连天,他一直很尊敬太子,从来不敢有任何非分只想。他想着以后父亲薨逝,自己当个富贵王亲就好了,哪里知道还能卷进夺嫡之争。

他以为自己是因为颇通诗书才受父亲偏爱,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诸葛瑾提醒孙霸注意场合,他们把神仙所言记下带回江东才是大事。

“我的命对于自己来说就是大事!”

孙霸虽然性情和顺,但也不是个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父亲不慈,别怪儿子不孝!

【蜀汉灭亡是天意难违,朝臣后继无人,而非君主胡乱作为;东吴灭亡正是孙权挑起二宫之争,导致最后幼主继位,主少国疑,朝堂又无人可用,灭亡buff叠满了。】

【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四月,孙权病逝,十五岁的孙亮继位,有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

【次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峻所杀,朝政落入孙骏手中。三年后,孙骏病死,将东吴大权交给弟弟孙??。】

【??者,善也。然而孙??竟是个嗜杀残暴之人。他将吴国重要将领杀害,于公元258年废孙亮,立孙权幼子孙休。】

【孙休执政期间,孙??被杀,他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但并没有挽救已经走向灭亡的孙吴。】

【六年后,孙休病逝,由于孙休无子,孙吴权臣拥立孙和之子孙皓继位。】

【最开始,孙皓实行仁政,但很快其残暴的本性暴露: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强兵黩武,耗费国力;对待臣民残忍无道,用凿人目,剥人皮的刑罚惩治下属;自己则是骄奢淫逸,享乐不断。】

【孙皓执政十四年,晋军兵临城下,他感觉大势已去,自己反绑双手,带着棺材到晋军营前投降,司马炎册封他为“归命侯”,东吴灭亡。】

【如果不是孙权搞二宫之争,屠杀大量文臣武将,吴国怎么会幼主继位,权臣当道,最后暴君亡国。】

【孙权二宫构争,史学家认为“遂致覆国”,简直就是自废武功,自行作死,怎么不算是制造笑话呢。】

虽然阳秋像是在说笑话,但曹操等人一点也笑不出来!

“二宫之争,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暗示我呢!”曹操又开启了头脑风暴。

他也在继承人上举棋不定。

曹丕谦虚谨慎,曹植甚有才华。

这两个儿子他都喜欢,可对两个儿子都不满意。

曹丕心眼太小,曹植于政事上欠佳,其他儿子要么夭折,要么年幼。

若是老大还在,我何苦如此纠结!

曹昂战死当事人贾诩努力把自己缩起来,心道曹操可千万别看见自己。

“殿下,前车之鉴啊。”荀攸点到即可。

难道今天就要见分晓了吗?

曹丕、曹植都紧张地望着父亲。

曹操长叹一声,吩咐史官:“次子曹丕,敦厚恭谨,可继我业。孤所爱者三子曹植,封陈王,食邑千户,于孤死后即前往封地。”

又严厉叮嘱曹丕,“你,你的后人,要保你弟弟一脉富贵荣华!”

“儿臣遵旨。”曹丕痛快答应,实则心里酸涩无比。

他以为父亲像孙权一样,利用两个儿子实行制衡之道,却不曾想父亲是真的疼爱曹植!

前有长兄曹昂,后有三弟曹植,只有自己不得父母偏爱。

曹魏轰轰烈烈的夺嫡之争就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日子里落下帷幕。

贾诩上前恭贺:“殿下英明,如今国本已定,何愁大业不成。”

曹操听到“国本二字面色才稍微好看一些。

大汉的江山,终究还是我曹家的!

【季汉托孤是佳话,孙吴托孤是笑话,曹魏托孤绝对是三国历史上甚至说华夏历史上最失败的托孤。】

【曹叡托孤司马懿,老贼先是洛水之誓,反手屠杀曹氏宗亲,权倾朝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干当街弑君的千古丑闻还不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华夏长达三百年黑暗历史拜司马氏所赐。】

【此后百姓一听姓诸葛的都是聪明人,姓司马的都是奸诈小人。如果皇帝赞一个人像诸葛亮,那这个人大概率善终;如果皇帝认为有臣子有司马懿遗风,那这个人绝对没好下场。】

【一个人影响一个姓氏的好坏,一个群体的风评,华夏五千年来也不多。】

【不怪曹叡看错人,最开始司马懿分明拿的诸葛亮剧本!】

【曹叡,谥号明,这无疑是一个优秀的君主。在位期间南防东吴,西挡蜀汉,平定鲜卑,安定东北,可惜年仅35岁便离世。】

【也不知道曹操的后代怎么回事,一个赛一个短寿。曹叡三个亲生儿子全部早夭,三个养子,一个早逝,两个四十出头就没了。】

【就好像上天给曹操开了一个玩笑:你天命所归,平定北方,后代统一华夏,最终让司马氏摘了桃子。司马氏没能人怎么办,没关系,司马懿超级能活。】

【司马懿生于东汉光和二年,公元179年,逝于曹魏嘉平三年,公元215年,享年73岁,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西晋王朝奠基者。】

【可以说,司马懿的一生差不多相当于曹魏政权的寿命。】

【司马懿祖上可以追溯到夏官祝融,到了西周,夏官改称司马。秦末,其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有功,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此地划分为河内郡。】

【因此,司马氏是世家大族中的一员,而魏晋政坛本质上是世家大族的舞台。】

【司马懿年少聪颖,因为看不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因而多次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这更加赢得了曹操的好感——没办法,曹老板就好这一口,他赏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无比忠义,比如他爱而不得的关羽,就是忠义天花板。】

【建安十三年,曹操被任命为“大汉丞相”,强行辟司马懿为属官。】

【接着,司马懿担任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胜。曹丕临终时,太子曹叡年幼,于是托孤给司马懿。曹叡临终时,又因曹芳年幼,于是托孤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作为同宗的曹爽很快取得信任,司马懿也遭到曹真排挤。此时的司马懿开始装老装病,让曹爽以为他不久于人世。】

【此时他已经70岁了,在古代那是相当高寿,已经快进黄土的人,谁会怀疑一个70岁的老人会威胁到自己。】

【然而历史就是不讲道理。】

【正始十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前往曹操陵祭拜之时,发起政变,迅速控制洛阳。】

【这就是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军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氏手中,为了让曹爽彻底放弃手中势力,司马懿对着洛水发誓,表明自己忠于曹魏,如果曹爽交出兵权,那么自己会保证曹爽满门荣华富贵。】

【曹爽相信了,然后被司马懿杀了三族。】

【现代人很不理解,曹爽一个军政大臣,怎么会相信这种胡话。】

【因为司马懿之前,没有人会怀疑指着洛水发誓的真实性。】

【洛水,在华夏历史上极具神圣性的存在。《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在没有司马懿之前,洛水的地位与黄河、泰山并列。】

【更何况汉光武帝当初也对着洛水发誓,只要朱侑投降,他放过这个杀兄仇人。】

【有了这些buff加成,曹爽当然不会怀疑。】

刘邦不解:“洛水算什么,就算对着昆仑发誓也不能信啊。”发誓,耍耍嘴皮子而已,信这个简直脑子坏掉了。

“陛下当初约定三章难道不是耍嘴皮子?”

吕雉出言,刘邦闭嘴,着一来一往已经成了这对夫妻的看戏日常。

——

“洛水最后的辉煌大抵就是《洛神赋》了吧。”赵匡胤沉思。“还好有《洛神赋》,否则洛水仅存的美名也保不住。”

赵匡义却不满,他猜神仙肯定又要拿大宋当反面例子!

【司马懿之后,没有人再对着洛水发誓,就像没有人在宋真宗后去泰山封禅,没有人敢放心去扶跌倒的老人。】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士人造就了魏晋风流的佳话,这所谓“佳话”的背后正是司马氏篡权夺位的黑暗政治背景。】

【天下是曹魏打下来的,司马氏不过摘了曹魏的果实,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正统性的政权无法服众。】

【古往今来,捡便宜当皇帝的政权怎么能造就汉唐那样的盛世呢?王莽篡汉,董卓乱政,身死族灭;隋文帝抢外孙子的皇位,隋朝二世而亡;赵宋的正统性还比前两者高,除了文化,赵宋还能拿出什么来。】

“还有“臣构言”!”朱元璋合时宜地嘲笑。

每日看赵宋笑话也是他的乐趣之一。

【司马氏也懂这个道理,面对怀念曹魏的臣子,讨好不行,那就杀了吧。】

【魏晋名士们为什么整天不务正业,喝酒酣睡,疯疯癫癫,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无法展现抱负,在一个道德体系崩溃的时代下,正常人更得纠结,痛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