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第八十二章(2/2)
他都有点不确定了。
陛下是不是真忘了?
陛下事情多,每天都忙,忘了也很正常……唉。
“你想哪去了?”明慕忍不住笑出声,顺手拍了拍这孩子的脑袋,“我当然记得了!知道你要来燕都,打算见面跟你说,信里写总感觉不大正式。”
他清了清嗓子,道:“郑冲,字凌云,如何?”
思来想去,感觉这几个字最适合。
郑小羊、啊不,郑冲连连点头:“陛下取的名字就是好。”
他没什么文化,也不懂到底哪里好,反正就是好。
明慕看了他一眼,见这人只知道高兴,联想了一下此人的文化水平,立刻拍板:“过两天你去武学念书。”
郑冲:???
郑冲:“谁?我?”
话题怎么转到这上面了。
他的确有念书的想法,但还想过几个月,休息休息,再来找陛下求个恩典。
——毕竟,也不是特别想读书。
“你若是想继续升官,武学是一定要去的。”明慕仔细解释了几句,好叫郑冲清楚厉害,“这是特地举办的,我预备扶持武将。”
文武应该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现在的权力架构还没有进化到那份上,生产力也不达标,就会出现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的情况。
而武学的建立以及武举的重启,无疑是动摇了文官们的利益。
出乎意料的是,朝廷并没有很大的反对声浪,反而默认了,甚至主动提供了帮助。
以至于武学很快就建立起来,不少勋贵之家都将自己家的后辈塞了进来。
郑冲点点头。
他歪了歪头,道:“陛下将一切都安排好了,又在发愁什么?”
陛下很少这么无所事事,先前郑冲就想问了。
“因为好无聊啊。”明慕叹了口气,靠着门框,叹气道。
事情还要从许久之前说起。
朝廷上的事都不需要他操心,一开始还挺放松的,几乎能当成放假了。
只需要每日盯着进度就行。
一天两天还好,可时间长了就……
就开始无聊了。
明慕甚至在想,他是不是在前世当牛马当习惯了,乍然一闲下来,怎么还全身别扭呢?
但是叫他真的放下所有事去享受,也很别扭——其他人都在忙!
这不就显得很奇怪吗。
要是在前世,他在加班的时候,一定会骂死出去玩或者无所事事的领导。
目前明慕就处于这种别扭的状态。
郑冲咋舌,道:“我还以为陛下回燕都之后,就会如戏文写的一般,到处主持公道。”
当然这是明君。
若是戏文中的昏君,则是到处游玩,抢占民女……这就不必说了。
“戏文只是戏文,哪有那么多公道需要我主持?都是当地县令管理,实在管不了的才一层层上报……”
明慕越说声音越低。
戏文?
话本?
文化!
他完全可以搞一点文化输出啊!这点总没人能替代了吧?!
“小羊!”明慕快速道,“多谢你!”
郑冲:“啊……啊?”
他有点茫然。
——
明慕找到方向,立刻充满干劲地去准备了。
阚英见状不妙,道:“陛下——”
“我心中有数!”
他让人铺开笔纸,自信满满地提笔,预备从记忆中找个积极向上的故事……
但是想了半天,还是没有下笔。
阚英缓缓地放心。
不知道陛下是想做什么,目前来看,不算顺利。
明慕也知道自己似乎没什么写东西的天赋,恹恹地放下笔,重新趴在桌子上,唉声叹气:“好无聊啊。”
“这样不好吗?”阚英其实挺希望如此。
有一种奇妙的预感,不停对他说,不能叫陛下负担太多事情。
如今陛下好不容易养好了一点身体……
倘若继续劳累,或许会发生一些……谁都不想看见的事情。
“闲下来放假当然舒服啦,但是总不能别人在忙,我在休息吧。”
“可陛下不必一力承担,多喊些人就是。”
明慕点了点头,思来想去,决定还是找一下外援。
毕竟写新戏文这件事,还是得找专业的来。
当天下午,几个文采好的翰林就被喊入宫中。
他们还是第一次面见圣上,手脚都知道不知道怎么摆,直到宫侍一人发了几张纸。
“今日喊你们来,是朕想出了一个新的话本折子,预备叫你们写出来,去往民间传唱。”
端坐于上的陛下认真地说:“大纲……啊不是,大致故事已经发给你们了,可以先看看。”
原是写话本折子,不是编写圣贤书。
这几人略略放松,低头去看手上的几张纸。
题目有些怪异,与现在的戏本都不同,端端正正写着三个字:《白毛女》①。
陛下难不成是想写个妖鬼故事?也、也挺少见的。
但是这项爱好和先帝炼丹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叫人写点东西罢了,最多费些纸墨。他们这些翰林,笔杆子不错,足以写出让陛下和百姓满意的戏本子。
既能满足陛下,又能丰富百姓的生活,算得上两全其美。
几人在心里过了一圈,才翻开了第一页,开始看这个故事。
其中不少内容被明慕用成现在的话语替代,后面的结尾也有所改变。
一时间,大殿中寂静无声。
等众人将这短短的故事看完,明慕等他们缓了一会,问道:“怎么样?”
这个故事能有极高的传播度,内核能让人有强烈的共鸣,这点是不需要怀疑的——只需要怀疑,在封建时代,能不能让人有共鸣。
明慕有点紧张。
现在不乏这样的故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都是“个人有问题”,比如坏人、帝王,而不会直接抨击“某个现象有问题”。
“陛下的巧思……实在是……”
终于有一人开口了。
他深深吐出一口气,才压住心底的燥郁,回道:“是一个极好的故事。”
不得不说,科举制度能让普通农人一跃成为官员,这些人中,也不乏有辛辛苦苦寒窗苦读,冬日严寒、夏日酷暑,家中辛辛苦苦耕种几亩薄地。
在苦苦考不上、家中无以为继的时候,若是求到当地豪强家中,有些心善的的确会借钱,只是利息极高——不乏有被利息逼得家破人亡的人,但是、但是……
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不好”的。
这和放利子钱不同,而是他们求上门,才愿意拿出银子,帮他们渡过难关,难道不是“好”的吗?
他们没有帮助那些无底洞的赌徒,而是向那些走投无路的可怜人发善心。
手中的这个故事,却给了另一个思考的角度,甚至叫他们内心沉重不堪。
“陛下,最多三日,臣等就能完善这个故事。”那人甚至一口气应下这件事,恨不得一夜之间,叫这个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
千里之外,沿海。
海上远远有航船来此。
“那群盛朝人是疯了不成?怎么最近守卫严密了这么多?”
“原先还有漏洞,现在居然一点找不到了。”
“弟兄们有许久没能开荤了……真是,每天这三瓜俩枣,算什么?”
几个人不停地发泄心中的怨言,恨不得早早打赢那群盛朝人,好到岸上抢些东西回来,不论粮食,还是金银珠宝等。
浑然没想到,自己也算是盛朝人。
在众人驻扎的地方,走来了一队红毛夷人。
他们看都不看这些普通“倭寇”,直接去了老大的营帐。
等这群人走后,有人啧了一声:“这群人,眼睛恨不得长到天上去。”
同伴用力拍了他一下:“别瞎说,现在老大对他们可是尊敬得很。”
大约三天前,这群红毛夷人从水路一路直上,经过重重审核,才来了最核心的地方。
听说,他们要提供最先进的火炮和船只,只要他们攻破防线,顺利驻扎内陆。
简单来说,就是一方给钱给技术,让他们大闹一场,从海面直接入侵到内陆,甚至咬下狠狠一块肉。
不知道老大心里是怎么想的,但目前来看,双方的合作倒是很顺利。
“这群人疯了,就咱们,还想分离盛朝,自立为王?”那人压低了声音,不叫人听见。
他们虽然闹得声势浩大,人数有几万,但心里清楚——就他们这些草台班子,若真的放弃了海上的便利,去了内陆上,厉、邵两位将军,就能把他们按在地上狂锤。
还自立为王?做什么春秋大梦!
也就那些眼皮子浅的西洋人,觉得几万人就能攻下一个国家,也不看看,先前冒出这念头的戎狄,直接都灭族了。
没死的全都拉去了矿场,听说过得比猪狗还不如。
“咱们清楚的事情,老大也一定清楚,内陆哪有海上快活?”
这些小岛互相连通,盛朝没有合适的船,大船容易搁浅,不易调转;而小船,却没有他们这样熟悉环境,所以作战一直焦灼。
在加上朝廷一直轻视倭寇,认为是癣疥之疾,也不大愿意多拨军费,才一直猖狂至今。
【作者有话说】
①《白毛女》的原作者是郭沫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