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 > 51 第五十一章

51 第五十一章(1/2)

目录

51第五十一章

◎登基第四十三天(深水加更)◎

效果极好。

或者说, 效果太好了。

不论是谁,只要贸然提出一两句陛下的“不利”传闻,立刻被堵回去, 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

既如此, 负责行动的那人干脆撕了第一份计划, 老老实实地按照第二份的流程走, 规规矩矩地在告示栏贴了大幅纸, 从会试写起,将废除私人书院的前因后果完全展现出来,并做了承诺:其他私人书院均会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这些钱用以嘉奖学习进步和家庭贫困的学子。

而金陵的国子监和燕都国子监开展了“交流助学”活动, 以提升金陵的教学质量,同样设有奖学金、助学金等,确保每一个有求学之心的学生有学可上。

不仅如此, 更是写了明年加开恩科的好消息。

将公告发出去后,金陵官员还有些胆战心惊:这样将丑闻毫无掩饰公之于众的, 可是古往今来头一遭啊!

那可是科举!那可是会试!叫百姓知道了, 很有可能出现更广泛的质疑, 或者暴动。

虽说后面写了各种补救措施, 又优化了科考流程,但若是百姓不信,那有什么用啊!

经榕还没走, 远离燕都久了,他也有点看不懂曾经同僚的举动,预备先看看百姓的动向, 再总结成奏疏, 送往燕都。

南边识字的百姓多, 公告中的用句也并不复杂,很容易就能看明白。

正是因为看明白了,才陷入了难言的沉默中。

没有推卸责任、没有狡辩、也没有掩饰,其中甚至有陛下亲自口述的一段话。

满篇幅都透露着两个字:真诚。

现代有一种说法,真诚永远是必杀技。过去诚然有错,但受害最大的是西宁府那边,数年出不了一个进士,于南方而言,反而是好事,不仅多了许多进士,后果也只是封了作弊的书院。

他们不知道,那些依靠改名考中的进士们全都被赶到穷乡僻壤支教去了。甚至就连恩科,也是为了西宁府开的。

只看如今的局面,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叫我看,这份公告分明应该贴到西宁府。”

有百姓见了,忍不住说:“咱们也没什么损失啊……还说明以前,咱们这边不如那边了。”

南方崇文,好学之风甚笃,听闻真相后,还激起了竞争之心,非要在下次恩科大放异彩。甚至有人偏激地试图找那些购买名额家族的麻烦——这岂不是直接拉低了南方学子的水平?叫这些人滥竽充数?

而后才了解,那些豪族早就被官府惩罚了,之前和私人书院一起清理,所以不显。

“再有,陛下才登基多久,怎么这写公文的人,将错推到陛下身上。”

亦有人察觉到不对,嚷嚷道:“陛下登基和今科会试只是前后脚,连事情都不一定知道,怎么将这几十年的过错全推到他一人身上!”

“这些官员真是好不要脸!”

“陛下分明没错,就算有,也是官员们欺上瞒下……”

更有脾气暴躁的,当场写了一份驳斥文,贴在公文之下。

经他启发,更有读书人将其作为了辩论之所,诗句、骈赋等纷纷而上,一时间,成了金陵一景。

更多的普通百姓知道此次的事后,都默默地在店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凡西宁府者,皆可在本店享受免费饭茶。

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居住的地方,西宁府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符号。

可经历种种后,他们忽而理解了公告上那句“同胞”的概念。

——即使永远都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但你遇到危难,我一定会伸出援手。

农人拿出了容易储存的特产;商贩们拿出与西宁府截然不同的花卉;读书人画了金陵的风光,写了描述风景的诗句……

而这些蕴满了心意之物,连夜送往了官府,希望官员们能够送去西宁府。

“东西不多,比不上太平苗珍贵。”

外面堆满了几辆板车。

头一回见到此事,自诩见多识广的官员们也有些哑然,道:“……这、这未有先例。”

“没有先例又如何?咱们不就开了先河?”经榕眼睛发光,刷刷地记录在奏疏上,还有空安抚身边的同僚,“这提上去,不也是大功一件?”

“难道你忘了,明年的吏部大计?”

每隔三年,外地官员都要接受吏部的考察,如果治下出现了汛灾、疫情等,评价肯定会拉低一截,影响下一年的去向。

但陛下通情达理,此次疫情是人为,目前首恶已经押送去燕都,数罪并罚,只图问斩,而以往在娘娘、汪家的庇护之下,兴风作浪的姻亲、旁支等,尽皆收押、判罪。

以往盘踞在金陵的豪强被连根拔起,甚至引发了周围的震动,江浙一带的豪强纷纷收敛手脚。

他们没有一个在宫里做娘娘的家人,就算平常欺压百姓,也不敢太过分。此时怕被翻旧账,纷纷将那些田地归还给原主,自己缩着脖子,不敢动弹。

经榕大致讲了一遍:“依我之见,这也算是你们的功绩,陛下若是知道了,说不定还要高兴。”

那官员点了点头,叫人把东西先登记,再着人送往燕都,从陛下眼皮子底下过一遍,便即可送去西宁府。

携带了太平苗的医者们暂时不打算回去,而是留下苗种,并携带剩下的苗种,往下一个地方出发,势必要扩展至全国。

金陵从先前的不安中缓过劲,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相较于之前,更多了一股向上的、生机勃勃的劲。

一个背着草篓、农民模样的中年人,从以往畏惧的官府中走出,路过洒满阳光的大道,慢慢地,来到自己隐藏在阴影之下的家。

附近的居民,都是金陵最底层的百姓,要么是身有残疾,无法出去做工;要么是年纪尚幼,无法撑起一家,只能蜗居在这一堆矮小屋子中,借以生存。

那人目不转睛地走进其中的某一间屋子,少年时期的回忆如同流水一般逝去。他曾经家有良田百亩,家人数十口,母亲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田中产出了一种多穗的稻谷。

传下来的种田经验中写了,如果将普通稻谷与多穗稻谷进行结合,第二年大部分依旧是多穗稻谷,两年下来,家里的粮食会大丰收,日子便能更上一层。

他们那时以为是绝无仅有的幸运,可现在来看,应该是天塌一般的灾祸。

正是因为那稻谷,他们的田地被打上了“吉祥”的标签,不少豪强想要购买。

直到这时,还算是好的。

但汪家来了,他们跋扈惯了,就算出钱,也是一个远远低于平均的价格,几乎只是零头。

他们当然不愿卖。

可事到临头,已经容不得他们不卖了。

那点钱拿到手,还没捂热,便在某个晚上被人入室盗窃,直接抢了,家中有人因保护财物丧命。报官许久也没有用处。

为了保住命,原先的一大家子分崩离析,他们一家没有好的去处,只能躲在金陵这里,躲藏数年。

“当家的,咱们家的田契都拿回来了?”

昏暗的小屋内,妻子蹭着一点光缝补衣物,这些衣服是她从外面接回来的、大户人家丫鬟的衣裳,不能被外面污了去,只能蜷缩在干净一些的屋子里,细心地缝补。

“拿回来了。”

那人放下背篓,从里面拿出一叠厚厚的田契,分了大半给妻子:“田宅也还给我们了,你不要再补衣服,拿着这个回家去。”

“我、我……”妇人小心翼翼地将田契收回来,见丈夫一副要出门的样子,问道,“你、你打算去哪?”

“我去燕都。”

那人道。

他重新背上背篓,简单捡了几件衣服、一点干饼,和一直被他珍藏的木盒。

——所有的官员他都不信。但陛下不一样。

他愿意相信陛下。

——

经榕的奏疏和信件早早地送到了小皇帝的案头。

看完经榕写的全程后,明慕终于放下近日心中的大石,心有余悸地拍拍胸口:“还好还好,这次运气好。”

要是没有太平苗,他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真得去找那个系统,看看能不能弄点超时代的药物——只是那样很容易出现副作用。

就好比机械降神,谁也不清楚会对这个时代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明慕一直很克制,除了急需的那枚种子,再没想过主动去寻求系统的帮助。

就连棉花种子,也让朝中善于农学的官员进行研究,务必和本土的种子有机结合,改善一下本地种子的基因……至于土豆,已经在推广红薯,势必要和土豆的种植面积不相上下,好能续上土豆没有的空缺。

说起来,玉米应该也是这个时间传入的,怎么这个没什么动静呢?

“陛下运气一直都好,永远都好,是苍天有怜。”阚英立刻接上话,发觉自己的话又和神鬼联系上,改口道,“也不是,反正就是,陛下好。”

“还好还好啦。”明慕开开心心地翻出备忘录,在临时加上去的天花二字上画了一个勾,代表已解决,又道,“现在总算能给太医院扩充人手了!”

之前太医院查出倒卖药材、和玉清观有勾结等,撤下了不少医者,目前,偌大的太医院里,只有颜太医和小猫三两只苦苦支撑。

还好现在宫内的人口简单,裁撤了一部分宫人,真正的老大也只有明慕和郡主,还能勉强凑合。

如今已经六月中了,下个月大婚,大婚后,那些来燕都的藩王世子们也要入宫,到南三所居住,统一开始念书……

况且,太医院还有审核惠民药局大夫水平的任务,暂时人手不足还能凑合,长久下去肯定不行!

“发个招聘广告,请名医来太医院工作。假若选中,可享受月休四日、俸禄十两到五十两不等,丰厚年终奖,节假日福利……但不能只找善于看病的,若有潜心研究的,也可报名。”明慕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说完还有点心虚。

如果他这个条件放在前世,还真谈不上出彩。大公司基本都这样,还有什么出国游、旅游基金、年假等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