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枯碗面(1/2)
第枯碗面
过了冬至, 一日比一日冷了,姜月微的面馆里生意却红红火火。
到了跨年这天,本来答应了秦筱筱早点关门, 她们两个一起去跨年,姜月微却一直忙到了晚上七八点。
明天就要换新菜单了, 老顾客们赶着这最后一天再来吃一回这清汤牛肉面。
也是因为现在天冷,牛肉价格比之前贵了些,成本就涨了不少,可一碗面也不好再涨价。
附近的大爷大妈们相约着今天一起来吃面, 姜月微这换菜谱的习惯还给他们培养出仪式感了。
郭大爷又拿了一瓶牛二过来, 自斟自饮, 要了一碗慢慢牛杂的面条,又加了卤蛋和豆皮。
他每次都是这样, 还得先自斟自饮几杯, 喝够了才让姜月微煮面。
等面条上来了,刘大爷肯定得凑过来, 自己带着酒盅来抢郭大爷的酒,也要一碗面。不过他倒是总喜欢吃点新鲜的, 凡是有新品都得尝尝。
今天, 郭大爷感叹:“还好小姜的牛杂面是招牌, 不然换了我拿什么下酒啊。”
一旁大家都起哄,说他必定回去得被他媳妇骂。
刘大爷却摇头, “你们不知道, 老郭在这儿喝酒才不会被骂呐!”
众人不解怎么回事,就见一会儿王奶奶来, 和郭大爷讨钟酒喝;又过一会儿,陈伯伯进来, 见满屋子只有老郭面前有酒,搓着手就过来了;还有吃着吃着觉得单单吃面不过瘾,又找老郭要了一杯边喝边吃的……
到了最后,一小瓶牛二郭大爷也没喝几盅酒。
大家哈哈大笑,今天大多是街里街坊的,气氛自然热络。又都是年纪大的,人还热情,连带着来吃饭的年轻人都有不少跟着乐呵的,还能分郭大爷一口酒、又有奶奶大娘们投喂的自家做的小吃和姜月微的卤味。
弄得许多年轻人也慢慢成了姜月微这里的老客户了,尤其是许多家在外地,在北城打工的,每次来这里都感觉跟回家了一样。
姜月微带着歉意和秦筱筱说完之后,没想到秦筱筱也忙得乱转,“我还正想和你说,今天生意太好了,估计得忙到很晚,今天给我留碗面当夜宵啊!”
“今晚正好试新的面,我还怕我和柳阿姨吃不了那么多,正好你来了。”
她这个面馆不到饭点的时候人还少些,今天对面的酒馆就没有一会儿客不满的时候。
从酒馆出来,姜月微忽然想起一件事,又掏出手机,给萧岱发了一条信息。
那天萧岱约她今天去看跨年烟花,她推脱说约了秦筱筱,萧岱却退而求其次,问了她们要去哪,他来接送。
姜月微鬼使神差地答应了,今天也去不成了。
收起手机,店里又来了一批客人,姜月微和柳阿姨一直忙到了十点多,直到没什么客人来了,才准备收拾收拾打烊。
姜月微趴在桌上,看柳阿姨强撑着收拾了碗筷,有气无力地劝她歇歇:“柳姨,不然我们明天歇一天吧……”
“那哪儿行,你没听大家都很期待明天你新上的面吗?明天休息日,肯定不少人来。实在不行,明天我再找个帮手来?”
柳阿姨一刻也不能闲下来,元旦她女儿一家又没来,她自己在空荡荡的家里也觉得没意思。
姜月微其实也只是说说,毕竟这两天许多来吃面的客人都说自己没法回家,就想在这儿吃一碗热汤面,有家的感觉。
背负着众人的期待,她也不不想让大家失望。
姜月微强打起精神来,帮着柳阿姨收拾完碗筷,两个人总算洗完了,又一人吃了一个剩下的火烧夹卤味,才有精神接着干活。
厨房里还有两盆鱼,都是蔡姐今天送来的。
蔡姐今天一早就来了,这里不让停车,她弄了个小推车,推着菜和鱼进来的。
把两大桶鱼倒进盆里,蔡姐还说:“这土鲫鱼好找,现在是不到十六块一斤;这黄鳝就贵了,一百一斤的都有。我找了许多家,这家品质不错,肉也肥一些,价格也没那么贵,五十八一斤。不过这也是因为现在过节了,等过一阵儿应该便宜不少。”
北城人没有吃黄鳝的习惯,卖黄鳝的也少,姜月微知道蔡姐找这些不容易,还得让蔡姐赚一些。
看着两大盆,其实也就几条鱼。
蔡姐说让她们先尝尝怎么样,这几条算是鱼老板送的,如果好的话,明天她每天早上就让人再来送一些。
柳阿姨收拾鲫鱼的时候感叹道:“现在这种纯种的土鲫鱼可难找了,大多都是和鲈鱼杂交的,头小肚子大,刺儿倒是少了不少,不过也没那股子味道了。”
她又拿起一条,给姜月微看了鱼眼,夸道:“这鲫鱼肥啊,肚子也不大,一看就是好鲫鱼。”
姜月微对现在的鱼的品种没柳阿姨了解的多,她那个时代鲫鱼都是从河里捞的,也没那么多杂交的种类。
她又让柳阿姨看了看黄鳝,本来还觉得柳阿姨是北城人,估计不怎么了解鳝鱼,没想到柳阿姨一看就知道,“这是野生的吧,不是药养出来的,野生的现在卖的可贵了,最少得一百打底!”
姜月微一时为难,“我们这面馆定价也不能太高,不然把鳝丝面这个面去了吧。”
可她还要做鱼汤面,是要用到鳝鱼骨打汤底的。
柳阿姨想了想,说:“也许是因为这边没人吃,老板也是进了一批没地方卖,才低价卖了,总好过卖不出去砸手里。不行你问问小蔡,反正我们这鳝丝面就上一阵,你定高一些也有人买的。”
姜月微想了想,又问了蔡姐,真和柳阿姨说得差不多。
鱼老板搞了一批野生的黄鳝,可个头不大,货也不多,达不到大饭店的标准,小饭馆又嫌贵,也怕卖不出去,正急得不行。
姜月微正好能解决他这个问题,他也就给优惠了不少。也算是两全其美的事了。
蔡姐听到姜月微的顾虑后也笑了:“我还想着如果你一直要黄鳝,我正愁下一批去哪给你找呢,正好,你每天就用十多条,就一段时间,卖完就得,也不用我再费心找了。你不知道,这玩意儿在江南好找,在北城可难了。”
这次,姜月微准备上的鳝丝面是拌面,面条要细如银丝,还得配上姜丝和香醋;剩下的鳝鱼骨就和鲫鱼熬个鱼汤面,鱼汤要炖煮三锅,彻底逼出鱼肉鱼骨的鲜味,才能合成一锅浓缩入味;再来就是一道羊汤面,浓白的羊汤浇在雪白细面上,再来一勺煸炒入味的羊肉丝,热汤暖胃,驱寒饱腹。
“如果还能剩下食材,就再来一个羊肉鲫鱼面,正好有羊骨头和鲫鱼,还有高汤,都是现成的。”
鱼羊为鲜,有鱼有羊,这碗面听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柳阿姨正在刮鱼鳞,听着都忍不住吸了吸肚子,“小姜,你讲的这些都挺好吃的,今晚都做吗?我和筱筱可吃不了这么多啊!”
就算让她们两个一人吃一口,这也太浪费了吧。
姜月微掏出手机,看了半天列表,不知道该叫谁好。
这时,秦筱筱过来了,看见两人一脸愁容之后,拿过姜月微的手机:“这还不好办。找人干活没准不行,但找人吃饭肯定都抢着来。”
姜月微犹豫:“可是,现在这时间,大家都睡了吧。”
秦筱筱笑得狡黠,“你就放心吧,保证这些人随叫随到。”
姜月微已经没力气拿回手机,她知道秦筱筱也不会做出格的事。
她先去厨房,把几样面条做出来。
鳝丝面的面条是银丝面,一般都用机器压出的面来,煮得微微有些硬芯才好吃。鳝丝爆炒,作为浇头,配上一碟如针细的姜丝、再来一壶黄酒是最好了。
不过姜月微是自己用手拉的,面和的也和普通的面不同,既要劲道,又要有延展性,拉长而不断才是好面。
姜月微做好了一份放在一旁,又做其他的面,都是用的手擀面,有宽有细,劲道好吃。
做完了面,姜月微开始给鳝鱼剔骨,切成细条,浓油赤酱,炒出的浇头浓酽明亮,再来一碟香醋和一碟切得极细的姜丝,面条早就早出锅的时候用笊篱甩成了一团,像一把梳子一样,整齐地码放在碗里。
剔下的鳝鱼骨得留着和鲫鱼一起做汤,这汤得分三道:第一道得用收拾好的鲫鱼炸酥,和用猪油煸透的鳝鱼骨头一起烧成白汤;熬过的鱼骨捞出,再用猪油煸透,放入清水烧滚,这就是第二道汤;再来一遍,烧三道浓白鱼汤,再混到一起,加些葱姜黄酒,点上虾籽熬得滚烫浓稠才行。
姜月微没打算用虾籽,只用金钩海米代替,也别有一番风味。
等面条出锅,过一遍凉水,再浇上一勺烧得滚烫的浓白鱼汤,撒一把青蒜末,那才叫香味扑鼻。
最好是先再碗底打个料,只放一点盐和生抽,再来一小勺猪油,用鱼汤化开,更添风味。
吃这鱼汤面的时候,大多的厨师只讲究鱼汤浓稠鲜美,却忘了面条也很讲究。他们总还是觉得吃这个面的人只喜欢喝汤,面条软硬也无所谓。
但姜月微不是,面条她用了手擀面,切得比韭叶细很多,不是那种圆柱的面条,是扁平的,这样面条劲道之余,也能让鱼汤入味,又比之前做的宋嫂鱼羹面多了些味道。
剩下的鲫鱼和羊肉,姜月微又做了一碗羊肉鲫鱼面,鲫鱼煸透,浇入店里一直备着的高汤,烧得汤白汁醇后,再箅去渣滓。等羊肉炒好,再浇上这鱼汤,再扔几棵青菜进去,不拘什么菜,或是小油菜、或是鸡毛菜,如果有菜心那更好,只需烫一下就能捞出来,再配上手擀面,也算是一绝。
到了最后,不论是放芝麻油,还是淋一点香醋,丰俭由人,都随自己的心意。
面条好做,麻烦的就是各个面条的汤底,姜月微是先将三样汤底和爆炒鳝丝这个浇头做好后,再准备一齐煮面。这样一齐出锅,避免面坨了。
秦筱筱和柳阿姨在姜月微炒鳝丝的时候就开始咽口水,秦筱筱问:“这碗鳝丝面准备卖多少?”
柳阿姨也忍着突如其来的饥肠辘辘说:“32一碗,贵吧!”
“贵什么啊!”秦筱筱愤愤,“人家一碗鳝丝面都能卖到五十呢!加钱,必须加钱!”
柳阿姨忙摆手:“小微不让的,这样那些老街坊们都不舍得尝了。”
秦筱筱正感叹姜月微真是心系天下,两个人的肚子就此起彼伏地叫了起来。
柳阿姨想起什么,忽然问道:“筱筱,你叫了几个人来?”
该不会不够吃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