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姑说 > 打压

打压(1/2)

目录

打压

东汉与西汉,都是“汉”,但相比于前辈“西汉”而言,东汉的存在感很低。其实,这样一个“低调”的时代,也有他的高光时刻,其中之一便是发生在邓绥临朝之时,史称“三圣同朝”。

三圣分别是:纸圣蔡伦、科圣张衡、字圣许慎。邓绥掌权时,这三位大拿同时在朝为官,为邓绥所用,所以称“三圣同朝”。

纸圣蔡伦,革新造纸工艺,最终制成了“蔡侯纸”,入选“中国古代四大大发明”——这位就不用多做介绍了吧?

科圣张衡,发明制作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浑天仪)、第一台预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第一台测定风向的仪器(相风铜乌)。发现日食及月食的原因,绘制记录2500颗星体的星图……由于张衡的贡献突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而且人家“文理兼修”,不仅理科行,文科成绩也不错,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不说了,再说下去,有水字数的嫌疑。总之,这位也是常驻课本的历史名人,也不用多做介绍了吧?

字圣许慎,也是课本上的常驻人口。他写了《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促进了文字的规范和发展,对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还是不用多做介绍了吧?

纸圣、科圣,这两位不用说,科技发明创造,理工科!而“字圣”,虽然看着像是“文艺范”,但人家实际上做的是“文字标准化”的工作,用的是逻辑思维,走的是理性思维路线。因此可以说,东汉的这道“高光”,有着无法忽视的“理性光辉”!

——聊天时间——

小悠:“大姑,‘三圣临朝’中的‘三圣’,一个是技术革新,一个是发明创造,一个是文字标准化,可以说‘科技与标准’方面的人才,在东汉一朝很吃香呀!”

大姑:“还行吧!”

小悠:“咱们这边,科技发展看着一片欣欣向荣呀!怎么后来就不行了呢?”

大姑:“怎么叫‘不行’呢?”

小悠:“百年国耻呀!落后挨打呀!这还不是‘不行’吗?”

大姑:“你的意思是,跟西方比,不行了!而不是后来的朝代跟东汉比,不行了!——是这个意思吗?”

小悠:“当然!”

大姑:“哦!有没有可能,不是我们变得‘不行’,是别人变得‘很行’呢?”

小悠:“哦!对!别人后来追上!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大姑:“‘文艺复兴’的时候——西方人自己说的!”

小悠:“文艺复兴?百度百科说,‘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文化运动。’”

大姑:“欧洲的历史,传统上划分为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等三个时期。其中,‘中世纪’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中。”

小悠:“这么说来,文艺复兴就是发生在‘中世纪’之后!而‘中世纪’,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这一时期,西方落后于东方。所以,西方赶超我们,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这个结论基本上是成立的。”

大姑:“但具体的时间节点,已经很难理清了!”

小悠:“那就从文艺复兴算起吧!文艺复兴的时候,我们中国在干什么呢?

14世纪,即公元1301年至1399年,这一时期对应的是中国的元朝(1271年—1368年)。

而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时,中国中国是明朝(1368年-1644年),正值明朝景泰年间,当时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钰,这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因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朱祁钰被拥立为帝。”

大姑:“你这里列了两个时间节点,是不是打算二选一?”

小悠:“是的!”

大姑:“选哪个呢?”

小悠:“1453年明朝。”

大姑:“为什么?”

小悠:“因为‘赶超’、‘赶超’,当然得先赶上,才能超过吧?这赶上哪不要时间的?再说了,文艺复兴也要一个酝酿发酵的时间吧?这又不是放鞭炮,点上就响——不对,就算是放鞭炮,点了火也要一会才能响,当然得‘让子弹飞一会’!再则说了,我们之前领先那么多,让他们赶个百来年,不算过份吧?所以我就选了1453年的明朝!”

大姑:“有道理!”

小悠:“但真的只是别人跑得快,我们这边,没放慢过脚步吗?”

大姑:“别的我不知道!但历法这一块,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关于历法计算日月食不准的记录越来越多。”

小悠:“啥?祖冲之当年算就已经很准了,而祖冲之是公元5世纪的人,比明朝早了一千年,到了明朝竟然不准啦?”

大姑:“是的!而且当时的钦天监竟然无人能承担修订历法的工作。而我们是农业大国,历法的准确性相当重要!”

小悠:“那后来历法修订了吗?”

大姑:“修订了!由熟知西洋科学的大臣徐光启,带领来华的传教士汤若望等人一起修订的。”

小悠:“传教士?汤若望?——都是些熟悉的名词!所以,最起码在天文历法这一块,我们已经放慢了脚步,甚至还倒退了!”

大姑:“嗯!”

小悠:“为什么呢?明朝!——哦!我想我知道原因了!我记得有一个说法,在咱们中国,从两宋到明清,女子地位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低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