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姑说 > 天意

天意(1/2)

目录

天意

邓绥,汉和帝刘肇第二任皇后,东汉“六后临朝”中的最贤者,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被史学界誉为“皇后之冠”。

邓绥出生于公元81年,是东汉开国元勋邓禹的孙女、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她于14岁(即公元95年)入宫,次年被封为贵人。

邓绥受封成为汉和帝贵人之时,是公元96年冬天,而就在几个月前,准确地说,是在这一年的春天,汉和帝册立了他的第一任皇后——阴氏,史佚其名,世称“阴孝和”、“小阴后”(“阴后”一般指东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

小阴后,是“阴后”阴丽华之兄执金吾阴识的曾孙女。于公元92年入宫,比邓绥早入宫三年,初入宫时,也是被封为贵人。公元102年,汉和帝废黜阴皇后,改立邓绥为皇后。

小阴后,从公元92年入宫到公元102年被废,刚好十年。被废的次年,即公元103年,小阴后忧郁而死,死后安葬在临平亭部。

邓绥和小阴后,作为同一个男人的前后两任皇后,自然少不了恩怨纠葛,但无论过程如何曲折迂回,结果十分明确——邓绥胜出。

但是后来,邓绥这个皇后也没当多久,仅仅四年后,即公元106年,刘肇病逝于章德殿,终年二十七岁,葬于慎陵。

汉和帝驾崩后,邓绥先后拥立汉殇帝和汉安帝,以“女君”之名亲政长达十六年。也就是说,公元106年时,年仅25岁的邓绥,成了东汉的最高统治者!我们的故事,也就从这一年开始讲起!

——聊天时间——

小悠:“大姑,你这是在看什么呢?这么认真,我在你眼前晃了五个来回了!五个来回了!您愣是一个眼神都没分给我!”

大姑:“这个,你自己看!”

小悠:“《东汉各帝年均灾害示意图》——这个图上,您的这位宝贝徒弟邓绥的数据不太好看呐!她在位期间的‘年均灾害’的数量,‘遥遥领先’呀!咱们这位‘女君’看着不是一般地倒霉呀!跟个‘灾星’似的!”

大姑:“……”

小悠:“我的意思是,当时她治下的那些愚昧的老百姓一定会说她是‘灾星’,会将所有的天灾都怪罪到她的头上,而且他们会怎么说我都能猜到,肯定是‘女主当政,阴气过盛’、‘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叭啦叭啦一大堆,总之,都是邓绥的错!

而我,大姑你是了解我的啦!我是新时代的有知识有文化并且相信科学从不迷信的人,天灾这种事,是自然现象,跟谁是领导有什么关系呢?我怎么可能会像两千年前的那些古人那么迷信,说邓绥是‘灾星’呢?她就算是星星,也该是‘紫薇星’呀!是吧?——是的!肯定是的!呵呵!”

大姑:“……”

小悠:“哎呀!咱们不说什么星星不星星的了!天上的事虚无缥缈,咱们说点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大姑!你说古代的人,怎么那么‘迷信’呢?”

大姑:“迷信?这是一个贬义词吧?”

小悠:“是的!迷信的意思是‘指相信神灵鬼怪等超自然的东西存在,也泛指盲目地信仰崇拜。’——反科学!贬义!绝对的贬义!”

大姑:“我们那时,对于人和星星的对应关系,应该不会用‘迷信’这个词,用的应该是另一个词汇——‘天人感应’!”

小悠:“天人感应?百度百科解释说,‘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

大姑:“嗯!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小悠:“原来是这么个‘感应’呀!”

大姑:“嗯!”

小悠:“这是‘褒义’还是‘贬义’呢?”

大姑:“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属于唯心主义学说,不能简单用褒义贬义来评价。”

小悠:“这还是‘学说’?”

大姑:“嗯!这一学说思想起源很早,但‘天人感应’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是由董仲舒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小悠:“董仲舒?那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大姑:“嗯!”

小悠:“那这个‘天人感应’也会体现在儒家治国理政方略里面吧?”

大姑:“是的!你查到的资料就说了,‘这一学说认为,天和人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小悠:“董仲舒的生卒年是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比邓绥早了约两百年,也就是说,邓绥那个时候,‘天人感应’学说已经被普遍接受了,而邓绥执政期间,‘灾异’频发,按照这个学说,这些灾异就是对邓绥的‘谴责和警告’呀!在老百姓看来,是老天爷对邓绥不满意呀!”

大姑:“嗯!”

小悠:“不对呀!邓绥不被老天爷待见,应该换人呀!可是史书却记载说邓绥安安稳稳地在位子上呆了十六年呀!到底是哪里出错了?是邓绥这个‘女君’没有16年之久?还是女君时期,灾异没那么多呢?”

大姑:“这个问题由‘天人感应’而起!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擡头看看‘天’!”

小悠:“天?”

大姑:“嗯!”

小悠:“天上没写答案呀!”

大姑:“是没写答案,但天上有什么呢?”

小悠:“除了星星,就是乌漆嘛黑的一大片,啥也没有!哦!所经当时的老百姓擡头看天,于是得出结论——‘天是黑的!老天爷眼是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