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2/2)
大姑:“我觉得不需要!因为当时诸侯国内部的分封,可能跟周天子的分封并无太大区别。因为,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前一句话的意思是:西周时,一个人用耜和犁耕作,所能够耕种的土地面积不超过十亩。
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战国时,一个家庭(包括五口人)可以耕种一百亩土地。”
小悠:“周初一个人只能耕十亩,田太多了也耕不过来,所以那个时候,一里九百亩,则需要90个人,就算是只有五十里的小国,也需要4500人,而这4500人都是壮丁,按照‘一夫挟五口’,则是两万多人。而当时楚国国君从京都迁过去的,是不可能带这么多人,所以那个时候,楚国有很多边远的田地没人耕种,于是即使是子男之国,也可以实行分封,以鼓励民众到边远地区去开荒。”
大姑:“嗯!”
小悠:“那到了战国时代,也就是东周时期,为什么‘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呢?”
大姑:“生产力发展了,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小悠:“哦!原来一家五口人,只有十亩地的收成,到了战国时,就有了百亩地的收成,收入翻了十倍!”
大姑:“伴随着收入的增长,是人口的增加。”
小悠:“人均耕地面积在增长,总人口也在增长,那对于耕地的需求,则是成倍的增长。”
大姑:“嗯!所以我认为,最起码到了战国时代,那时的分封与周初的分封,虽然都是分封,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将周代的分封,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类。”
小悠:“初期就是‘西周分封’,后期就是‘东周分封’吧?”
大姑:“嗯!”
小悠:“‘西周分封’我可以理解,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政策。而到东周时地已经不够分了呀!‘东周分封’还分什么呢?——哦!我知道了!所以东周时大家开始互相抢,所以这个时代又名‘春秋战国’!”
大姑:“嗯!抢地盘,这确实是东周战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悠:“那‘中期’呢?”
大姑:“是指‘西周分封’即土地饱和时,到东周战乱起,两者之间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在这时,周天子也好,诸侯国君也罢,仍在实行分封,但却是在没有新增耕地面积下实行的。”
小悠:“也就是在现有的土地上进行腾挪。”
大姑:“嗯!”
小悠:“‘中期分封’的时候,土地增长已经受限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甚至停滞——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被高增长所掩盖的问题集中爆发了,是什么问题呢?”
大姑:“问题可能不只一个,但我们这里只讨论‘分封制’所面对的问题。”
小悠:“明白!是什么问题呢?”
大姑:“这我们需要先看一下,这个‘分封制’体系下的‘卿大夫、士’这些贵族,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分封,本义是指古代君主把土地、爵位分别赐给王子、宗室、功臣等。到了‘中期分封’,没有战争,功臣几乎没有,所以主要是王子和宗室。那是什么样的王子和宗室能得到分封呢?
在这里,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宗法制’!”
小悠:“宗法制?百度百科说:‘宗法制亦称宗法制度,此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王朝’。
这项制度是‘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其特点是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资料还说,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天子‘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诸侯也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
大姑:“嗯!其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资料上说,中国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但也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区别。商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
小悠:“西周一开始就确立宗法制了!所以分封制这一设计,实际上在一开始主要是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
大姑:“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但因为前期可开垦面积较多,后期又能抢地盘,所以这一功用不是特别明显,而放在中期,这一作用就突显了。”
小悠:“明白,前、后期都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虽然发展的原因不一样,但只有‘中期’是经济停滞期,矛盾才会突显出来。但我不明白,‘分封制是为了解决继承问题’这一观点有什么可被攻击的吗?大姑,你之前让我发免责声明,是不是有点小心过头了呀?”
大姑:“哦!你以为我要说的是‘分封制是为了解决继承问题’吗?”
小悠:“不是吗?”
大姑:“当然不是!这只是序幕,接下来,正片才刚刚开始!”
小悠:“扯了这么久,才只是序幕?”
大姑:“正片戏份不长!我保证!”
小悠:“那请快点进入正片吧!”
大姑:“好的!小悠,我问你,从继承的角度来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是什么?”
小悠:“郡县制跟继承没有关系吧?”
大姑:“对!郡县制的进步就在于,权力不能继承,对吗?”
小悠:“是的!”
大姑:“在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但是该任命谁呢?”
小悠:“我知道,您这里是这问‘选拔官员的制度’!”
大姑:“不错!”
小悠:“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概经历了如下时期: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和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其中,‘世卿世禄’制是西周宗法制的产物,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下,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军功爵制,启于战国时秦商鞅变法,受到战国时各国青睐,伴随至秦国灭亡。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征辟指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这一制度因给负责察举和征辟的官吏在执行中留下较大的徇私舞弊空间,至东汉末年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现象。
九品中正制从家世、道德、才能等维度品第人物,将人才分为九等的评议结果上交至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与察举和征辟一样,存在较大的徇私舞弊空间,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后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科举就不用说了,中国人都知道。”
大姑:“所以,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体系的发展,主要发展脉络是一个逐渐剥离血缘家世背景的影响,转向注重个人能力的过程,对吗?”
小悠:“是的!”
大姑:“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的对决中,最后郡县制的胜出,正是源于郡县制对于‘权力继承’的剥离程度优于分封制,可以这么说吗?”
小悠:“嗯!是的!”
大姑:“换句话说,一个制度,越是能避免权力被继承,就越是具有优越性,对吗?”
小悠:“是的!”
大姑:“这才是我要真正要表达的观点。”
小悠:“可这个观点还是没有什么‘雷点’呀!我还是看不出为什么要挂免责声明呀?”
大姑:“官员选拔的本质是什么?”
小悠:“本质?本质就是选拔官员呀?还有什么本质?”
大姑:“我觉得,官员选拔制度的本质,是评价体系,是评价一个人,能不能胜任官员,以及评价一群候选人中,谁优谁劣!”
小悠:“哦!是的!可以这么看!”
大姑:“既然是评价体系,那就必然存在一个评判标准,以用于衡量‘优’与‘劣’!因此,选官制度进步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排除血缘背景对于‘标准’的干扰问题。”
小悠:“嗯!”
大姑:“接下来,就是我进一步要说的,你前段时间不是一直抱怨,现在的流行歌曲排行榜,非常无趣吗?”
小悠:“大姑,您说话真含蓄,我说的是‘无趣’吗?我说那是一坨狗……”
大姑:“小悠,不许说脏话!”
小悠:“哦!好的!我是斯文人!‘无趣’!对,我当时用的就是这个形容词!呵呵!”
大姑:“流行歌曲排行榜,其实也是一种评价结果!你觉得这个排行榜不好,说明这个排行榜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序上被干扰了!如果大多数人都说不好,那么这个‘标准’就像不合理的‘规则’一样,有必要被打破。
话说回来,‘标准’无处不在,并不只存在于选官任官中,但同样的,‘干扰’也是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领域的制度设计,都要致力于最大程度地排除‘干扰’,这是我要进一步表达的观点。”
小悠:“我赞同!可这还是没必要挂免责声明呀!”
大姑:“有些话,我本不想说的,但你一再相逼,我就说了!我听闻现在有一种东西叫‘学区房’,是吗?”
小悠:“哎呀!大姑,今天天气真好!打雷闪电就不好了!咱们还是刷刷剧吧!”
大姑:“是你不要我说的哦!”
小悠:“是的!是我强烈要求的!热情邀请您跟我一起刷剧!”
大姑:“既然你这么热情,那我就勉为其难答应了!”
小悠:“太好了!刷剧去喽——还好我反应过来了,差点就要挨雷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