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姑说 > 继承

继承(1/2)

目录

继承

小悠:“大姑,您之前说,楚国在边远地区未设县,有一种可能是边远地区进一步被分封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什么叫‘进一步分封?”

大姑:“诸侯将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

小悠:“啊?诸侯把自己的土地再切一块给别人吗?”

大姑:“是的!”

小悠:“子男之国本来就只有‘方五十里’,之前算过,比现在最小的行政村还小,公侯之国也才‘方百里’!还切一块,那能切多少出来,这块地该怎么称呼呢?比子男之国还小,那叫什么‘之国’呢?”

大姑:“不再称‘国’了,而是称为‘家’,一‘家’之主也不称为‘诸侯’,而是卿大夫。”

小悠:“啊?‘家’呀?不称为‘国’我可以理解,八成是觉得地盘太小,不配称‘国’!但为什么是‘家’呢?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家’,是从这演变过来的吗?”

大姑:“不清楚!‘家’这个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意是屋内、住所。而到周代,‘家’字可能就已经是多义字了。因为《康熙字典》中,关于‘家’字,有如下释义:

‘《诗-周南》:宜其室家。注:家谓一门之内。

又妇谓夫曰家。《孟子》: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又一夫受田百亩曰夫家。《周礼-地官》: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又大夫之邑曰家,仕于大夫者曰家臣。《左传-襄二十九年大夫》:皆富,政将在家。’”

小悠:“啊?《康熙字典》这里提到,‘又一夫受田百亩曰夫家’——大姑,难道一个卿大夫只能得到一百亩的封地吗?

之前说到过,《礼记卷三-王制》中记载:‘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而《礼记-王制》记载:‘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方十里者,为方一里者百,为田九万亩。方百里者,为方十里者百,为田九十亿亩。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为田九万亿亩。’

如果卿大夫是一百亩,则一里地能封九个卿大夫,然后楚国50里,就可以封50×9=450个卿大夫。

这样看来,楚国的卿大夫有点像大白菜一样,满大街都是!”

大姑:“这里的‘夫家’应该跟卿大夫之‘家’不是同一个意思。”

小悠:“那卿大夫能得到多大的地盘呢?”

大姑:“具体会封赐多大的土地,我暂时没有找到类似于‘公侯伯子男’那样的明确记载。但根据我们之前的计算,应该也不会太大,毕竟‘公侯之国’和‘子男之国’自己拥有的土地也不大,再从其中分割出来的土地也就有限。

就算卿大夫的土地是一百亩,楚国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卿大夫,毕竟周天子有自己直管的地,楚国国君就不要自己留点地吗?”

小悠:“是哦!得留点,就留一半吧,那还有200来个,也多呀!”

大姑:“我觉得不太可能是一百亩吧!毕竟西周实行的是‘井田制’!”

小悠:“井田制?”

大姑:“这是相传为古代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一个面积为九百亩的正方形耕地称为‘一井’,然后将它均分为9个小正方形,每一个小正方形,称为‘一田’,甲骨文中的‘田’字也是由此而来。

你动动手,拿铅笔画一个大正方形,然后将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九个小方形。然后再将大正方形的四边给擦掉,看,是不是像一个‘井’字?”

小悠:“还真是!”

大姑:“形如‘井’字,故名‘井田’。一井分为9田,周围的8块田由8户耕种,谓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耕,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

小悠:“一井九百亩,分九田,也就是一田正好一百亩?”

大姑:“是的!”

小悠:“所以按照‘井田制’,一个贵族所拥有的土地,理论上必须是以900亩为一个基本单位,900亩为一里,也就是一个卿大夫的土地最小会有一里,总面积必然是一里的整数倍。

而楚国才五十里,全部封给卿大夫,也只能有50个,但不能全部封呀!全分给别人了,楚国国君吃什么?所以最多不超过50个,这一下子卿大夫的含金量上来了。”

大姑:“这含金量还可以再提高。因为卿大夫并不是分封制的最后一级,他之下还有‘士’。”

小悠:“那‘士’还能再分封吗?”

大姑:“不能了!‘士’为贵族中的最低阶层。”

小悠:“所以,先秦时期,贵族大致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共四级。那‘士’能得到多大的封地呢?”

大姑:“能得到一定数量的‘食田’,具体多少,也不清楚。”

小悠:“我觉得,既然叫‘食田’,那最小应该能得到一田,也就是一百亩了,但他既然是贵族,那这一百亩肯定就是公田了,所以得有八田耕户来为他耕作,否则他就不是贵族,而是普通耕户了。这样说来,一个‘士’最少能有一里,那比‘士’高一级的卿大夫少说也得有二里地。如此算来,五十里的楚国,就算全部分给大夫,也只有25个大夫,但楚国国君也得有自己的地,所以这大夫能有一打,即12个就已经很多了——这大夫虽然地不多,但在楚国国内,地位不算差了!

但是大姑,我们现在的人有一句话常挂嘴边:‘这年头,谁会嫌钱多呢?’——在先秦时期,这土地就是硬通货呀!就是钱呀!周天子分封还可以理解,毕竟像楚国这样偏远的地方,如果不派人去,谁会主动交租。现在派个人(楚国国君)去管,隔一段时间还能给自己上点贡,虽然少点,但总比没有好。

但是公侯伯子男这些国家,最大也才一百里地,又不是很多,为什么要把钱,不对,是土地,分给别人呢?难道是因为他们道德高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大姑:“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小悠:“大姑,你能严肃点吗?”

大姑:“好的!严肃!分封制‘以建立封国的方式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周朝的领土,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威,促进了地方自治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此外,分封制还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周朝的文化得到了传播和传承,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学术和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小悠:“大姑,你这答案好‘官方’啊!”

大姑:“百度来的答案,我照着读的!”

小悠:“大姑,你就不能有点自己的思考吗?你怎么可以‘人云亦云’呢?我对你太失望了!”

大姑:“那你自己的思考呢?”

小悠:“我不是说了吗?道德高尚!”

大姑:“我不也说了吗?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小悠:“大姑,再次请你严肃一点!我是真想不到别的可能了!”

大姑:“百度的答案你不满意吗?”

小悠:“太抽象了,有点跟历史发展相割裂的感觉!怎么说呢?我的意思是,这个结论有点像现在人常说的‘上帝视角’,是事后的总结!而我想知道的是,当时为什么会产生‘分封制’?

比如‘郡县制’,是因为‘分封制’导致了地方割据及混战的弊病,才促使人们去设计并实行‘郡县制’——这是一个出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逻辑!

那导致‘分封制’产生的逻辑是什么呢?哪怕是‘天神降谕’,那也是一种逻辑呀!如果只是道德,我觉得它太弱了!一两个人或许可能,但‘分封’作为一种制度,是要在整个西周范围内实行的,‘道德’这个逻辑明显就站不住脚了!”

大姑:“小悠!看来你认真思考了!”

小悠:“嗯!”

大姑:“既然你这么有诚意,那接下来我就严肃地说一下我个人的推测——但请注意,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虽然严肃,但不严谨!”

小悠:“大姑,你这么强调是推测,是因为你的想法不太主流吧?”

大姑:“是的!虽然我依据的是主流的资料,但是切入点不太一样,怕挨骂——毕竟因为《女诫》一书,我挨的骂已经够多了!‘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难道要因为‘言论不当’再跌倒一次吗?多丢脸呐!”

小悠:“哦!对!免责声明来一份:‘班昭女士所说的话,仅代表班昭女士个人观点,与本文挂名作者无关!’”

大姑:“嗯?”

小悠:“不对!我不是这个意思,大姑,我重新发一份免责声明:‘姑侄闲谈,非学术讨论,既不严谨,也不科学,如有不妥之处,请忽视!’”

大姑:“这还差不多!”

小悠:“大姑,免战牌已经挂好了,可以开始说了吗?”

大姑:“好!还记得我们之前讨论过的‘规则’吗?”

小悠:“记得!我们最后一致认为‘规则’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为什么不直接叫‘方法’呢?”

大姑:“我觉得,‘规则’之所以不称为‘方法’,可能是因为规则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反复多次出现的。”

小悠:“哦!就像我们常说的,‘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在这里,就是‘方法’日久就成‘规则’!”

大姑:“嗯!可以这么理解!”

小悠:“大姑,您的意思是不是,分封制和郡县制一样,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反复多次使用,所以成了一种‘规则’呢?”

大姑:“是的!”

小悠:“郡县制这个‘规则’要解决的问题是‘地方割据及混战’,那分封制这个‘规则’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大姑:“这里分封应该要分为三个层次来讨论,一是周初的分封,二是周朝中期的分封,三则是周朝后期分封。”

小悠:“初期的分封,跟中、后期分封不一样吗?为什么要分开来说呢?”

大姑:“周初的时候,天下初定,地广人稀。”

小悠:“哦!那个时候是扩张为主,而且周天子有足够的地方扩张,是僧少粥多。但诸侯国内的分封呢?那个时候诸侯国不大呀?这样说来,周初的分封是不是还要再细分为两类呢?一类是周天子的分封,一类是诸侯国的分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