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姑说 > 亭侯

亭侯(1/2)

目录

亭侯

小悠:“大姑,‘一日五侯’发生在公元前27年,当时王谭兄弟五人同日受封,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但是早在公元前32年,这五兄弟不就已经被封为了‘关内侯’了呀!为什么五年之后,又要再封一次呢?不都是‘侯’,有什么不同吗?”

大姑:“汉朝的侯分两个档次:关内侯和列侯,关内侯的级别低于列侯。”

小悠:“所以王谭的平阿侯,王商的成都侯,王立的红阳侯,王根的曲阳侯,王逢时的高平侯,都是列侯啦?”

大姑:“嗯!”

小悠:“关内侯就只是关内侯,没有别的名称?”

大姑:“是的。关内侯,原称伦侯,属于秦汉二十等爵位中第19等,仅低于彻侯(即列侯,亦称通侯)。有其号,但无封国。一般乃对立有军功将领的奖励,封有食邑数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

小悠:“哦!关内侯没有‘没有封国’,原来如此!那列侯之所以有不同的名字,是因为有封国,他们的封号名字对应的就是他们封地的名字,所以,王商封地在成都,王立在红阳,王根在曲阳,王逢时在高平,是这样吗?”

大姑:“嗯!列侯,始见于战国,秦称彻侯,居二十等爵制之首。西汉沿置,避刘彻讳而改称列侯,又称通侯,其食邑多者万户,少者数百,皆为县侯;东汉时,又有都乡侯、乡侯、都亭侯、亭侯等。”

小悠:“西汉时,列侯皆为县侯,那就是成都、红阳、曲阳、高平皆是县名了!东汉时的‘亭侯’,又是什么爵位呢?”

大姑:“东汉多出了那么侯爵名,你为什么就只问‘亭侯’呢?”

小悠:“曾经有一首流行歌曲,里面有一句歌词是‘一朝花开傍柳,寻香误觅亭侯。’一直没明白‘亭侯’到底是个怎样的爵位,到底有多牛逼。今天正好遇上了,就又想起这个问题了。”

大姑:“原来如此!亭侯,指汉代食禄于乡﹑亭的列侯。”

小悠:“属于列侯,那就是比关内侯要高,但‘食禄于乡﹑亭’,那是比县侯要小,低于王家的五侯吧?”

大姑:“是的。”

小悠:“这‘亭’跟县是什么关系呢?”

大姑:“汉代地方治理实行乡亭之制,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而在城市范围,应该是按街道或城门来设置,如《续汉书-百官志四》中提到‘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

小悠:“亭以下置里,‘里’也有官吗?”

大姑:“有,名为‘里正’。‘里正’一职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意思是‘一里之长’,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

小悠:“一里之长,这官名真的是非常形象。”

大姑:“还有另一种划分方式,百姓居住的五家为一伍,然后是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十县为一郡。”

小悠:“这两种划分方式很不一样呀!那主流是用的哪种方式呢?”

大姑:“不清楚。《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其他的说法都没有找到出处。”

小悠:“所以‘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是确定的,但多少为一里,用哪种为划分标准,就说不清楚了,是吗?”

大姑:“嗯,但我个人觉得,‘一里之长’和‘十什为一里’这两种说法都是常用的。只不过,前者用于乡村,后者适用于城市,就像‘亭’在乡村为‘亭’,而在城市则称为‘都亭’。”

小悠:“对!一(什)=两(伍)×五(家)=十(家),一里十什就是100家,乡村人口分散,用‘家’为单位,很难划分,而城市人口密集,才有条件用这种划分的方式。

秦制以六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一尺约等于现代的0.231米,所以秦汉时期的十里约等于4158米。一亭的管辖面积怎么算呢?这个十里到底是边长还是半径呢?

我们经常用‘方圆’来描述面积,意思是‘指定半径范围内的面积’。如方圆三公里内有300人,表示以自己为圆心半径3000米的面积内有300个人。

假设十里一亭的意思,就是指一个亭长管辖着方圆十里的范围,那么一个亭长的管辖面积大概就是:3.14乘以4158米的平方,即:约为54.29平方千米。

也就是说,一个亭长,大概管着54.29平方公里或一千户人家。”

大姑:“你为什么对于亭长的管辖范围这么上心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