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姑说 > 五侯

五侯(1/2)

目录

五侯

小悠:“大姑,之前说到,汉成帝时期的大司马,依次是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其中王莽是最后一任,他当上大司马时是公元前8年,而西汉灭亡于公元8年,离‘王莽篡汉’只差16年了,王莽是在这个大司马的位置上一直呆着,然后灭了西汉,自己当了皇帝吗?”

大姑:“不是,王莽第二年就被换掉了。”

小悠:“为什么?”

大姑:“第二年,即公元前7年,汉成帝暴毙于未央宫,享年四十五岁。西汉进入了第十三位皇帝汉哀帝的时代。”

小悠:“哦!一朝天子一朝臣!汉哀帝上位之后,把王莽给换掉了,接替王莽的是谁呀?不会又姓王吧?”

大姑:“不姓王,名叫‘师丹’。”

小悠:“终于有一个不姓王的了,等下,汉哀帝的妈姓什么?该不会是姓师吧?这师丹该不会又是一个舅舅吧?”

大姑:“不是,汉哀帝祖母姓傅,母亲姓丁,师丹是汉哀帝被立为太子时的‘太子太傅’。”

小悠:“嗯?汉哀帝祖母怎么是姓傅呢?不应该是姓王吗?汉成帝的母亲是王政君呀!”

大姑:“汉成帝生有四子,皆夭折,汉哀帝是汉成帝异母弟的儿子,过继给了汉成帝。”

小悠:“那这傅祖母以前跟王政君,多少会有点深宫情仇吧?”

大姑:“这就不清楚了,我还没看到那!”

小悠:“那就先不管她们了。话说回来,终于有一个非舅舅的大司马了,我还以为大司马是舅家专供,原来不是呀!虽然王家在汉哀帝时代退出了大司马的宝座,但在汉成帝时代,王家的地位几乎就是‘皇帝老大我老二’的状态,这孙宝在那个时候和王家的亲戚杠上,可太勇了!而且他那个时候弹劾的扈商,还是他的上司,扈商的亲舅王音,不仅是王家五位大司马之一,且是正在大司马位子上的时候,孙宝到底怎么想的呀?”

大姑:“孙宝的想法,目前没有发现史料中有记载。”

小悠:“就算记了也是什么‘一心为公’‘为民请命’之类的冠冕堂皇的说辞——就算是真话,但也只是部分原因,他一定有别的动机。”

大姑:“别的动机?是什么呢?”

小悠:“我觉得孙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肯定有人!”

大姑:“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小悠:“孙宝在被免职之后,很快就复出了。孙宝免官之前是益州刺史,复出后是冀州刺史。官衔都是‘刺史’,这等于是仕途根本没受打击嘛!诶?大姑,这个‘刺史’的官和之前提到的郡县有什么关系?是郡还是县的官呢?”

大姑:“不是。州是郡的上一级,从大到小依次为:州、郡、县。

西汉初年,全国只有六十多个郡,且大部分在诸侯王统治之下,所以地方吏治的监察工作由丞相派遣史(僚佐)‘分刺’(分区刺举),称‘刺史’,没有常设的官员。

至西汉武帝时,由于多年来的不断削减诸侯土地,加之开疆拓土,朝廷直接统辖的郡国数量达到一百一十多个,监察不设常员就不太适应形势了,于是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除近畿七郡外,将其他郡国分为十三部,每部置一刺史,因为其中十一部的名称采用了《禹贡》和《职方》里的州名,叫做‘某州刺史’,因此习惯上又将‘某部’称为‘某州’,于是‘十三部’也被称为‘十三州’。

后又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又设司隶校尉一职,负责察举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至此,全国有了十四个监察区或称十四部。

此后,虽然官职名称曾有变革,但自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起,此后西汉九十余年,一直维持着十四部的制度。

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西汉中后期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小悠:“哦!懂了,这‘州、郡、县’分别对应现在的‘省、市、县’。虽然都是州,但不同州的刺史在皇帝心里的分量应该还是会有大小之分吧!这益州和冀州皇帝更看重哪个呢?”

大姑:“冀州大约位于如今的河北省,汉成帝时拥有4郡6国,人口约为113万户517万口。在先秦时候的古九州排序中,冀州为‘天下之中州’,是天子之常居,因而在先秦之时,冀州常位居首位。

益州大约在如今的云南省,汉成帝时拥有9个郡,人口约为102万户478万口。西汉时期,益州的开发不如东汉,东汉末年益州是天下人口和地域第一大州,所以刘蜀才能以一州之力争夺天下。”

小悠:“哦!这样看来,孙宝那个年代,在冀州当官比益州要好,这孙宝算是因祸得福呀!而孙宝后来举报王立,促使王根上台的那事,则是发生在公元前12年,那时孙宝已经是丞相司直,官秩比二千石。大姑,刺史的薪水是多少呀?”

大姑:“刺史的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十二月刺史改称州牧,俸禄才由六百石提高到二千石。”

小悠:“孙宝当刺史是在公元前12年以前,那时刺史的工资只有六百石,‘孙宝扈商互劾案’发生于西汉成帝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虽然不知道孙宝是什么时候当上丞相司直(官秩比二千石),但绝对不会晚于公元前12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