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易(2/2)
大姑:“只是‘右扶风’,没有‘郡’字。相当于郡,但不称为郡,最高长官也不称为‘郡守’,而是叫‘右扶风’。”
小悠:“官名就是地名,这么特殊呀!仅此一家吗?”
大姑:“不是!有三地,合称‘三辅’。汉代为便于管理,将首都长安及附近地区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由三个地方官管理。这三位官员官名分别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来官名也成了他们管辖地的名称。后世行政区划虽时有更改,但直至唐,习惯上仍称这一地区为‘三辅’。”
小悠:“所以也可以说是‘三辅移动欢迎您’。”
大姑:“也可以说是‘长安移动欢迎您’。”
小悠:“怎么改‘长安移动’了?你们家不是咸阳吗?”
大姑:“咸阳是从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的。而汉代没有咸阳,三辅治所都在长安,所以可以算作是长安的下辖县,也算是在长安了。”
小悠:“明明也是搬到长安了,你之前为什么还跟我说‘居大不易’呀?”
大姑:“我当时只想开个玩笑,没想到会真的误导了你!”
小悠:“我还以为在房价这点上,我们现在的人跟两千年前的人们产生了共鸣,原来只是我们这边‘剃头担子一头热’。”
大姑:“呵呵!”
小悠:“大姑,你们家到安陵之前,是先搬到了昌陵,当时往昌陵搬,原因是什么呢?”
大姑:“你注意到没有,昌陵和安陵,两个地名都带了一个‘陵’字?”
小悠:“嗯!真巧!对了,您之前还说,从昌陵搬走的原因,是‘汉成帝刘骜废弃了修建五年的昌陵’,这个‘昌陵’和您家搬去的‘昌陵’有关系吗?”
大姑:“有关系,而且关系密切。我们家当时搬去的‘昌陵’,实为‘昌陵邑’,即为‘汉成帝昌陵’的‘陵邑’。”
小悠:“陵邑?”
大姑:“是在汉长安城附近皇帝陵墓处设置的陵城。这是西汉前期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名义上是守护帝王陵园,实际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
小悠:“建个城,怎么就能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呢?”
大姑:“以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为例,‘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接受了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2000名大官、富人及豪杰及其家眷大量迁徒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徒者居住。’”
小悠:“强拆?不对,强迁?”
大姑:“可以这么说。”
小悠:“你们家当时去昌陵,也是这么去的吧?”
大姑:“《叙传》上没说,但应该是的。史载,汉成帝决定建昌陵的同时,下令迁徙各郡国资产在五百万以上的五千富户,以充实之。不久,又下诏赐给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公主、中二千石高官昌陵田宅。此次徙陵,不仅包括关东豪强列侯,还包括关中权贵。另外,班婕妤的父亲左曹越骑校尉班况与左将军辛庆忌等军方人物也表示支持,带头举家迁徙到了昌陵。”
小悠:“富户资产五百万以上,官员中二千石高官——这入户门槛不低呀!大姑,你家能拿到入场券,证明当时混得不差呀!”
大姑:“还行吧!”
小悠:“就这身家,房价高不高,你家会在意吗?还拿‘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忽悠我,你们家会在乎这么点饭钱吗?”
大姑:“哎呀!今天天气不错呀!”
小悠:“是呀!不错!天够黑!雷够响!闪电够亮!雨也够大!”
大姑:“你吃了吗?”
小悠:“不许转移话题!”
大姑:“哦!但刚看到了一个秒杀诶!好吃不贵哦!”
小悠:“真的吗?在哪?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