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姑说 > 祖宗

祖宗(2/2)

目录

大姑:“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据说六世祖是西汉景帝刘启,既然你前面算得那么开心,不如给刘秀也排一下位子?”

小悠:“好嘞!正如‘世孙’中的‘孙’,不是‘孙子’的意思;‘世祖’中的‘祖’,也不是‘祖父’的意思。

‘几世孙’,意为‘自己之后的几代后代’,儿子是‘一世孙’。孙子为‘二世孙’。

‘几世祖’,意为‘自己之前的几代先祖’,父亲为‘一世祖’,祖父为‘二世祖’。

根据《祖宗十八代口诀》,往上数,依次为: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刘秀的六世祖为西汉景帝刘启,所以刘秀管刘启叫‘烈祖’,而刘秀则是刘启的六世孙,刘启称刘秀为‘晜(kūn)孙’。

六世祖刘启恰好是西汉第六位皇帝,刘邦的孙子(二世孙)。因为‘烈祖’的爷爷,是‘远祖’,所以刘邦是刘秀的远祖,按照上面的排位数倒着数下来:‘太.祖一、烈祖二、天祖三、高祖四、曾祖五、祖父六、父亲七、刘秀八。’

算出来了,刘秀是刘邦的八世孙。咦!大姑,如果从刘秀这看,是九代人,跟你们班家的七代人就没差多少了。”

大姑:“但是到刘秀这,与皇家的血缘关系也没多亲近了。”

小悠:“对哟!按照‘五服’的制度,关系近的是‘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刘秀往上数最近的皇帝祖先已是烈祖(六世祖),是高祖(四世祖)的爷爷辈了,已经超纲两代人了——看来,‘皇家折旧率偏高’这个结论还是成立的。”

大姑:“小悠,今天你看了好几次《祖宗十八代口诀》,有没有注意到,这里面的‘祖宗’一词和我们平时的理解其实是不一样的呢?”

小悠:“不一样吗?一样啊!祭拜祖宗,都这么说呀!有什么区别?”

大姑:“《口诀》里唱道:‘今列祖宗十八代,一代一代称分明。上九之称为先祖,下九之称为子孙。’”

小悠:“上九,先祖?下九,子孙?——祖宗十八代,不是往上数十八代吗?我一直以为是的,难道不是吗?我再看看,原来真的不是往上数十八代!

‘祖宗十八代’竟然是上九代和下九代。那就是说,‘祖宗十八代’不仅是比我辈分大的,比我辈分小的也在里面吗?

所以‘祖宗十八代’,是指‘祖九代’和‘宗九代’。难怪小时候常听到大人们称自己小孩为‘小祖宗’,我还以为是说小孩子像祖先一样难伺候,原来是小孩子们本就是‘祖宗’之一。

那么成语‘传宗接代’里的‘宗’,到底是指‘上九’还是‘下九’呢?”

大姑:“这个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现在‘祖宗’一词,已经成为了‘对祖先的尊称’的固定词汇,不再拆分。只有在《祖宗十八代口诀》这些极少数的地方,才能看到它们曾经彼此有别的身影。”

小悠:“这样的例子,在历史长河中,应该不只这一处吧?”

大姑:“当然,河流会改道,沧海会变桑田,字词的含义发生改变,在所难免!但是,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漫长而复杂,因而其含义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所以我觉得,即使字义发生了变化,但只要同一时期使用的是同一套汉字,借助同期的大量文献相互印证,应该能够推导出这些字词在当时的含义。

因为这一特点,使得汉字的传承性非常强,而我们无论经历过多少战乱与灾害,‘文明从未断流’,或许部分原因就是有赖于我们能透过文字与先祖‘对话’。”

小悠:“因此,就算是您的记忆已经丢失,但通过‘汉字’,还是能找到您的‘来时路’。”

大姑:“是的!但‘汉字太多了’,我一个人看不过来,需要你的帮助哦!”

小悠:“放心吧!大姑!我一定当好您的助手!”

大姑:“谢谢!”

小悠:“您是我大姑哇!客气啥?甭客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