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1/2)
修史
小悠:“大姑,你们家老祖宗班壹从楚地到了山西,后来你爷爷又跑到了内蒙去了,怎么你却说自己是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呢?”
大姑:“这就要仔细说说我们家族的搬迁史了。”
小悠:“大姑,您都快两千岁了,你们家的搬迁史最少是两千年以前的事了,你怎么可能查得到哇?”
大姑:“不用费劲去查呀!你忘了我们班家最出名的家族业务之一是什么了吗?”
小悠:“家族业务?出名?是什么呀?”
大姑:“写史书!”
小悠:“你们在写史书的时候,把你们班家的家族史也给写到正史里去了——如此‘假公济私’,真是胆大包天!”
大姑:“那部史书,原本是我们家私人修撰的,后来被人告发,皇帝在审阅后下令继续进行,这才从‘私修’转成了‘官修’的身份。”
小悠:“那本什么书来着?”
大姑:“《汉书》!”
小悠:“对!《汉书》,二十四史之一,这种书不都是官方修的吗?”
大姑:“《史记》听过吗?”
小悠:“当然听过!《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老有名了!”
大姑:“《史记》是官修还是私修呢?”
小悠:“二十四史,‘正史’呀!这还用问?当然是官修了!
大姑:“《史记》是一部私修史书,不过在汉代以后就被视作为官修正史。”
小悠:“这怎么可能?”
大姑:“不仅是《史记》,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全都是私人修史。”
小悠:“可为什么我总觉得史书都是官方修的呢?”
大姑:“这是因为唐朝之后,大部分的正史都是官修的。”
小悠:“唐朝以后?《晋书》就是唐朝时候修的了,而《晋书》按时间排序,在‘二十四史’中的排位就在‘前四史’之后,位列第五,也就是说,自‘前四史’之后,基本都是官修史书了,那官修占比挺高的,难怪我会有‘正史都是官修’的错觉了!可是,史官在唐朝以前不就有了吗?他们怎么不修史呢?朝廷养着这帮人吃白饭的吗?”
大姑:“史官在唐朝前就有,但是唐朝以前的史书却几乎都不是官修,这是不是从侧面说明,在唐朝以前,修史不是史官的本职工作呢?”
小悠:“哦!我懂了!史官的工作职责也发生了变化!那史官在唐以前是做什么的呢?”
大姑:“不同时期不同职位,工作内容会不一样,但记载史事应该是大部分史官的工作内容之一。”
小悠:“记载史事不就是写史书吗?”
大姑:“只是记载!并不整理成书。”
小悠:“哦!记载就是写流水账,相当于现在的‘执法记录仪’。而修史,就是把‘流水账视频’按照一定的故事线,剪辑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
大姑:“可以这样理解。”
小悠:“那这活可太无聊了。”
大姑:“但这却是后世修史的基础,没有这些,后世就无史可‘修’了。”
小悠:“写史多无聊哇!又不是工作,工作那是不得不做,不做就没办法交差!反正没有人要求去做,为什么还会有人自发去私修史书呢?”
大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因!我们家修史书,始于我父亲,但《汉书》大部分是由我大哥班固编修的,很明显,‘完成父亲遗愿’是促成我大哥修史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悠:“那您父亲为什么会开始修史呢?”
大姑:“因为《史记》!”
小悠:“跟《史记》有什么关系?”
大姑:“《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之前说到过,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刘邦的三世孙。而我父亲则是生于西汉末年,成长于东汉初年。因此《史记》最后一章到我们生活的年代之间,有一大段时间空白,当时有不少人想要填补上这段空白——为《史记》写续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