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制(2/2)
大姑:“我们是不是应该先了解一下古巴比伦的六十进制呢?”
小悠:“哦!对!查资料:‘六十进制是以60为基数的进位制,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古闪族,后传至巴比伦,现仍用作记录时间、角度和地理坐标。’
原来,六十进制在那边是公元前3世纪才出现,那时候《几何原本》都已经写出来了。而且六十进制现在仍在使用,也对,1小时=60分,1分钟=60秒——每天都要打交道。
那这样算的话,大姑,我觉得咱们的干支纪年应该是12进制了。”
大姑:“12进制?为什么?”
小悠:“我是这么理解的。关于‘进制’,我一直是用绳结来辅助理解的——数多少个数打一个绳结,就是几进制。比如数完十个手指,打一个绳结,就是十进制。
在文字没有出现以前,人们只能打绳结,而文字出现之后,人们就不用打绳结了,天干的‘甲、乙、丙……’就代替了绳结了。
所以干支纪年法在我的理解里,就是数一轮地支打一个绳结,用文字表示的形式就是天干往后数了一个,十二地支数一圈,就进一,不就是十二进一的‘12进制’吗?”
大姑:“照你这种理解,那也可以是‘10进制’呀!毕竟‘绳结’不一定要放在前面呀?放在后面的‘地支’也可以代表绳结呀!”
小悠:“对哦!那就是干支纪法可能是‘10进制’和‘12进制’的复合进制法,大姑,我这解释妙吧!”
大姑:“小悠,我们先看下‘进制’的基本定义再来讨论妙不妙,可好?”
小悠:“定义?什么定义?——哦!查资料。查到了:‘数制’只是一套符号系统来表示指称‘量’的多少。
资料还说:我们用‘1’这个符号来表示一个这一‘量’的概念。自然界的‘量’是无穷的,我们不可能为每一个‘量’都造一个符号,这样的系统没人记得住。所以必须用有限的符号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来表示这无限的‘量’。
资料又说:符号是有限的,这些符号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排列组合的个数是无限的。十进制是10个符号的排列组合,二进制是2个符号的排列组合。
大姑,我总算是理清了,原来多少进制,就是看有多少个符号啊!干支纪法有六十个符号,所以应该是60进制。
既然干支纪法也是60进制,且‘数制’只是一套符号系统,那干支与古巴比伦之间有没有关联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只需要看两者字符是不是相似就可以了。”
大姑:“小悠,你比对了这么久,有结果吗?”
小悠:“没有,这资料看起来眼花——算了,不看了,应该是不相似的,毕竟如果相似,那关联就太明显了,这么明显的关联,不可能文字和历史学家会没注意到,他们注意到了,那这种比对的图片就会满天飞,而我刚才搜索的时候没有跳出类似的图片,就说明确实是没有。说明两者之间没有关联,是一种巧合而已。所以接下来可以只专注于聊咱们自己的干支纪法。
不同的‘进制’是书写或者说是记录的方式不同,并不会改变具体的数量。就像我们之前说的,三十六个苹果就是三十六个苹果,不会因为使用2进制而变多,也不会因为使用20进制而变少。
干支纪法中,六十个干支组合,其实就是1到60这六十个数字的书写方式,是干支纪法领域中的一、二、三。在干支纪法中,一不是‘一’,也不是‘1’,也不是‘壹’,而是,只能是‘甲子’。
因为干支纪法中只发明出了六十个数字,所以有 ‘61’ 这个‘数量’,但没有‘61’这个‘数字’,所以只能用‘甲子’来循环!
那这样的话,如果数学用‘干支纪法’作为记数方法,那60以上的数字的加减法计算起来岂不是会很累?这种数字表示法好笨啰!”
大姑:“可能正因为如此,60进制没能成为主流的计数方法,而只是保留在了纪录时间这些少数地方!”
小悠:“对哦!但为什么60进制仍然在用呢?我查查——竟然是便于计算,因为60可以被较多数整除——‘六十进制的优点是:由于拥有较多因数,六十进制的数可被较多数整除,使得许多分数在该进制下是有限小数,换言之,可以分拆成多种不同的时间长度,例如一小时可以被看作2个30分钟、3个20分钟、4个15分钟等。’‘六十进制在分秒计量上具有优势,方便人们以更精确的方式测量和表达时间。’——计算?数学,又是数学!为什么哪里都有它?”
大姑:“万物皆可数学!”
小悠:“救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