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2/2)
但公历将一年定为365天,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因为之前说了,实际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是一个整数,这样每年会有5小时48分46秒的差额,怎么办呢?处理的办法跟我们农历的大小月类似,也是凑整数——每年5个多小时,四年就能凑成一天了,于是每四年的最后一年加一天,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故而闰年的二月有29天,一年则为366天。
农历又是怎么处理月与年之间的天数差额的问题呢?——答案也是加‘闰’,不过加的不是‘天’,而是‘月’,被加上的这个月,被称为‘闰月’。
前面说过,农历12个月加起来是354天,而一年有365天,差了11天。一年差了11天,三年就是33天,于是每三年设置一个闰月,但小月29天,大月30天,与33天相减,又有了3天或4天的差值,怎么办呢?于是又把这三四天再来凑一凑。两年就会凑上25或26天,又可以凑出1个闰月。古人经过复杂的计算,得出了‘每十九年须置七闰’的日历凑数法。有闰月的年称为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则十二个月。
因为闰月的存在,所以农历一年的天数是不固定的,大约在355天至385天之间——不得不说,这种日历的编排,非常考验算术能力!
大姑,这就是我了解到的关于农历的全部知识了。我觉得农历好复杂,我们古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复杂的日历呢?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数学水平吗?”
大姑:“资料里查不到吗?”
小悠:“查得到,非常笼统,只说是比较适合指导农业生产,所以又名‘农历’——农业生产我不熟,所以理解起来有困难!”
大姑:“我也不熟哇!怎么办呢?”
小悠:“您也不知道哇!我忘了,您才‘三岁’!现在问您这些太为难您了。老规矩,把这个问题也先放一放,以后再说。咱们继续说生日的事。
现在我们把公历和农历的概念基本看完了,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您会说在东汉时候,今年出生的小孩在明年可能会找不到生日。”
大姑:“你有没有注意到,无论公历和农历,不管一年有多少个月,也不管一个月是多少天,表述的方式都是用的数字,比如1月1日、2月2日等等,这一点是公历和农历通用的!”
小悠:“是呀!”
大姑:“但我们那时候不是这样的,我们是用的干支纪年。”
小悠:“干支?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又有好多资料要查!”
大姑:“所以小悠,你要加油呀!”
小悠:“命苦哇!当年逃的课,现在全给补回来了——‘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大姑:“别感叹了,干活了!”
小悠:“好的!我查!我查!我查查查!查到了!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字,所以说到天干时也常称为‘十天干’。
地支则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个字,所以说到地支时也常说‘十二地支’。
干支纪年,就是依次在‘天干’和‘地支’中各选一个字,组成一个两个字的词语,用来计数。比如:甲子。‘甲’出自‘天干’,‘子’出自‘地支’。
按照这样的规律组词,可以组成多少个‘词语’呢?中学时学过的‘排列组合’告诉我们,答案是:10×12=120,也就是120个。所以……嗯?怎么资料上说是60个。我哪里算错了?我再数一数,没错呀,是120种组合呀!大姑,我算的和资料对不上啊,怎么办呀?”
大姑:“别慌,看看是不是在干支组合搭配时,制定了一些特殊的规则,将其中的60个排除了。”
小悠:“好的!还真是有搭配原则。搭配原则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
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其中单为阳,双为阴。即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影支。
在干支组合时,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
哦!根据阳对阳,阴对阴的原则,实际上是5阳干对6阳支,阳阳的组合数是:5×6=30,阴阴的组合数也是30,则总数正好为60个。
六十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干支纪年’。
以甲子为始,以癸亥为终,其数刚好60个,之后,又以甲子起重新计算,重新又开始一个周期。所以就有了一句俗语‘六十年一甲子’。
这60个干支组合,依次分别是:
01.甲子、02.乙丑、03.丙寅、04.丁卯、05.戊辰、06.己巳、07.庚午、08.辛未、0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如果用干支纪年,2024年1月15日就是‘癸卯年、乙丑月、戊寅日’,对应上面的表格,分别在上表中排第40、02、15位,如果换成数字,‘乙丑月、戊寅日’就可以说成是‘2月15日’了。
大姑,这跟农历和公历不是一样的吗?就是把数字换成了文字,本质上没有区别呀!”
大姑:“如果是‘癸亥月、癸亥日’呢?”
小悠:“癸亥,表中第60位。那就是60月60日——农历一年最多13个月,一个月最多30天;而公历则是一年最多12个月,最多31天,所以农历和公历这两种日历怎么都不可能有60月60日的,这一比较,两者的区别可真不要太明显了!呵呵!”
大姑:“所以,‘甲子月、甲子日’出生的人,等到下一个‘甲子月、甲子日’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
小悠:“这种月和日的组合是60×60=3600,也就是说有3600种组合方式,即从甲子月、甲子日开始,要经3600天,到第3601天时,才又会回到甲子月、甲子日。
如果按一年365天计算,那么大概是3600天÷365天=9年余315天,也就是将近10年时间了。”
大姑:“现在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过生日了吧?”
小悠:“是啊!十年呀,还过什么生日,直接做寿得了!”
大姑:“恭喜你,答对了!”
小悠:“我答对什么了?”
大姑:“做寿呀!我们那时候特别重视做寿。”
小悠:“大——姑——!”
大姑:“好了,不逗你了。现在你明白了吗?”
小悠:“明白了,您是觉得,只有‘甲子月、甲子日’的这种日期表述方式,被‘1月1日’所取代之后,过生日才可能流行起来。如果日期还是采用干支纪年,就算‘佛诞日’也不可能让咱们古代中国人过生日——因为干支纪年,是不可能年年有生日过的!要过生日,得等上十年!”
大姑:“是的。”
小悠:“这么一讲,我决定偷偷从‘佛诞日’的队伍里转出来,排到您的后面。”
大姑:“你的意思是,站我这队?”
小悠:“什么呀!我是站队的人吗?我这是跟着‘道理’走,因为我是讲道理的人。”
大姑:“好吧!但我还是得感谢你的支持哟!”
小悠:“呵呵!不客气!大姑,那这是不是可以从一个侧面推算出农历的变革时间点呢?”
大姑:“理论上可行,但我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因为我不记得了!”
小悠:“我的锅!”
大姑:“也不全是你的责任,都是阴差阳错。既然这个问题你已经理清了,那我接着往下说了。”
小悠:“等等,先别往下说,我还有问题没理清。这个问题就是,过生日和您出生在哪一年,有什么关系呢?”
大姑:“因为出生在哪一天,会影响换算结果。即将干支纪年换算成公历年份时,会有些许不同。咱们还是以今年为例吧!
今年的公历2月9日是农历除夕,公历2月10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上,不论2月9日还是10日,都是2024年。但在干支纪年上,却是不同的年份,2月9日是癸卯年(兔年),而2月10日甲辰年(龙年)。
这个甲辰年在公历上的起止日期为2024年2月10日—2025年1月28日。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小孩出生在甲辰年,但没记下他出生在哪一天,很多很多年后,人们就只能说他大概出生在公元2024年,因为他也有可能出生在2025年,不是吗?”
小悠:“哦,我明白了,农历年一般都横跨了两个公历年,所以才有了‘大概出生于公元49年’的说法。”
大姑:“嗯!但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
小悠:“对!对!对!免责声明还是要说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