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1/2)
生日
大姑:“我大概出生于公元49年。”
小悠:“大姑,怎么就说到出生时间了?名字就说完了吗?”
大姑:“关于名字,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
小悠:“关于名字,我还有一个问题,既然您姓班,为什么会被称为‘曹大家’呢?”
大姑:“这是因为我后来嫁人了,夫家姓曹,不过我现在才出生,还只是个婴儿,谈婚论嫁尚早!”
小悠:“对!婚事还是等你长大再说!咱们继续说您出生。您之前说到‘大概出生于公元49年。’——为什么是‘大概’呢?”
大姑:“可能是因为不知道我的生日罢!”
小悠:“大姑,你也算是历史知名人物了,你这么大的人物,生日这么重要的资料都没有记载吗?不会吧?难道是因为你是女性?对了,古代特别歧视女性,如果你是男的,一定就记下来——哼!万恶的封建社会!”
大姑:“古代确实有性别歧视,但不记我的生日,可能跟歧视不歧视的没关系。毕竟找遍史料,也没有找到任何西汉皇帝出生的具体日期。就算是我们东汉,也只有光武帝等四位生日有记载——男性中的皇帝尚且如此,其他的男性估计也是不记载的,在不记生日这点上,汉代可以算是基本做到了男女平等!”
小悠:“平等地不记!”
大姑:“是的!”
小悠:“为什么生日这么重要的信息都不记呢?”
大姑:“我猜可能是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还没有养成过生日的习惯。”
小悠:“啥?古代不过生日的吗?我记电影《猫妖传》里面有一个奢华至极的‘极乐之宴’,就是唐玄宗给杨贵妃办的生日宴呐!”
大姑:“唐代的时候,过生日已经很盛行了,唐代的皇帝甚至把自己的生日定成节日,比如唐玄宗就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后世的皇帝多有效仿。而且在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中也有了人们过生日的记载。但再往前,也就是我所在的汉朝,却没有找到相关的记录。”
小悠:“有没有可能,这种小事没记下来呢?或者是记下来了,但你现在看过的史料有限,你还没看到呢?”
大姑:“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因为古代对礼仪一事格外重视,而且礼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部分。对于礼仪一事,尤其是常用之礼,不可能不记。”
小悠:“礼?记下来?关于礼的书,我能想到的就是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大姑:“是的!这三者可以说是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和礼仪理论的总汇。如果是世间常用之礼,不可能不记。”
小悠:“对!什么时候取名,什么时候取字,这么点事都记下来了,这么爱唠叨的书,如果人人都过生日,一定会跳出来说:‘过生日时应该这样’,‘过生日时不能那样’。这哥仨都没记,那真相只有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不过生日’。但后来为什么又开始过生日了呢?”
大姑:“据说跟佛教有关。佛教很注重诞辰日,有‘佛诞节’,随着佛教在中国兴盛,佛教有关的节日也就成了全民的节日。我们又是一个擅于学习的民族,于是从‘佛诞节’中领悟到了生日的重要性,由佛及已,于是开始庆祝生日了!”
小悠:“大姑,如果你说到‘擅于学习的民族’时,笑得没那么夸张,你后面的鬼话我就信了!”
大姑:“呵呵!哪里鬼话了?哪里不符合逻辑了?”
小悠:“是没有违反逻辑,一切能够成立的推测,都会符合逻辑,但符合逻辑的推测,却不是只有一个。你那么笑,摆明你自己有另一个逻辑,能跟我说说吗?”
大姑:“我的推测,可就说来话长了,反正结果都是汉朝人大多不过生日,过程不同而已,有必要浪费这个时间吗?”
小悠:“有必要,我好奇!因为我觉得‘佛诞日’的说法非常合理,你那么笑没道理,所以我非常想知道,你在这里能编出什么比这更合理的解释。”
大姑:“好吧!反正我们也不赶时间,我就试着说一下,满足你的好奇心。我觉得,这可能跟日期的记录方式的变化有关。”
小悠:“日期的记录方式?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日历?”
大姑:“是的。”
小悠:“哎呀!说起这事,我也觉得有必要唠叨两句。
好好的一个日子,却因为日历的不同,有两个日期,一个阴历日期,一个阳历日期。出生的时候是同一天,但等到你长大了,就不一定了。
比如:今天是阳历2024年1月15日,阴历则为腊月初五;如果今天有一个小孩出生了,那明年一岁生日是哪天呢?按阳历算是2025年1月15日,但那天阴历却是腊月十六,明年腊月初五是哪天呢?答案是2025年1月4日——两者差了好几天呢!
现在的人,有的过阴历,有的过阳历,每次帮人庆祝生日,都还得先问一问,你们那疙习惯过阳历呀,还是阴历呀?——好麻烦!”
大姑:“你这就觉得麻烦了,如果我们汉朝过生日,那就更麻烦了。现在的你好歹能在2025年找到一个‘1月15日’或是‘腊月初五’,不仅在2025年找不到一个对应的‘月日’,甚至未来的好几年内都找不到。”
小悠:“什么意思?不对呀!怎么可能?你们古代不就只有一种日历即阴历吗?
我记得,阳历也叫公历,是西方传过来的,大清亡了之后开始在中国正式采用,取代我们中国传统使用的历法,也就是之前提到的阴历。
所以,你们那个时候不就只有一个日历吗?所以只要过阴历生日就好了,你怎么说好几年都找不到对应的日子呢?”
大姑:“你别急,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从日历的基础概念来慢慢掰扯。首先,咱们来理一理,公历为什么又称为阳历,以及何谓阳历?”
小悠:“我知道,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也就是说,地球绕太阳跑了一圈,就过去了一年。而公历就是这样,地球跑一圈,它就加一年,所以公历就是阳历。
需要注意的是,公历虽然被称为阳历,但太阳历却不能被称为公历,因为公历只是太阳历的一种。
只要是以地球绕太阳跑一圈就记为一年的度量时间的方法,都属于太阳历。但我好像只听过公历,除了公历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阳历呢?”
大姑:“公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
小悠:“我想起来了,我在课外书上看到过,好像是说古埃及人记日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条河——尼罗河。
这条河经常发洪水,但洪水的到来,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虽然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农田,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但是洪水退去后,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于是古埃及人就想,如果能在发洪水的时候搬到高处去,洪水退去后再回来种地,那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可是,怎样才能在发洪水前及时撤走呢?于是他们就开始观察尼罗河,希望能找出其中的规律,结果他们发现,还真有规律,尼罗河涨大水(书面语叫‘泛滥’)是有周期的。
七千年前,古埃及人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推算起来,这一天是我们现在通用日历的7月19日。这跟我们现在的人以1月1日为一年的开始不一样。
不仅是一年的起始日不同,季节的划分也不相同。我们现在常说一年四季,但古埃及人并没有这个说法,他们说的是一年三季,因为他们是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
所以,公历是太阳历,但太阳历却不只是公历,古埃及历也是太阳历。这就像我们可以说‘桔子是水果’,但不能说‘水果是桔子’。”
大姑:“很好!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何谓阴历。”
小悠:“我查到了,跟阳历类似,也是以天体运动的周期来记算时间的一种方法。不过阳历是看的太阳,而阴历则是看的月亮,是因为月亮在古代被称为‘太阴’,故称‘太阴历’,简称‘阴历’。
月亮绕地球跑一圈,在我们地球上的人看来,月亮是圆了又缺,于是就将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这就是阴历。
此外,地球在绕着太阳跑圈,和被月亮绕着跑圈外,自己还会转圈圈,而地球自己在转圈的时候,我们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景象就是太阳东升西落,这就诞生了一个新的时间度量单位,将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止,计为‘一天’。
我想起来了,读书的时候学过: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月球绕地球转一圈是一个月,地球自己转一圈是一天——我觉得这也可以简称为‘三转’。
大姑,你又笑了,我知道你在笑什么!作为史学家的您,是不是想到了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说到‘三传’,大家一般都会想到春秋三传,所以这个简称太没有辨识度了,还是加个前缀吧,叫‘时间三转’,怎么样?”
大姑:“好!在我看来,愿意去想,有自己的想法,都是好的!”
小悠:“欧耶!”
大姑:“我们传统用的日历,又叫‘农历’,它是怎样计算时间的呢?”
小悠:“我查一查,啊?原来‘农历’虽然习惯上称为‘阴历’,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阴阳合历,它在计算时间的时候,不仅考虑了月亮,也考虑了太阳,即将月亮跑一圈(月相变化),来确定一个月有多少天;然后将太阳跑一圈,来确定一年有多少个月。正因如此,所以它是阴阳合历。
这我就不懂了,既然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圈来确定一个月的天数,那为什么有的月天数多?有的月天数少?是有的月份月亮跑得快,有的月份月亮跑得慢吗?”
大姑:“这就要看你问的是公历,还是农历了。”
小悠:“对哦,公历中也用了‘月’啊,为什么公历就是太阳历,而不是阴阳合历呢?”
大姑:“动动手,查一查?”
小悠:“好的!原来公历在确定时间时,只考虑了太阳周期,根本就没考虑月相变化。一个月有多少天,是由历法的制定者决定的,我觉得当时的情景八成是这样的,那个历法制定者在月夜下仰天大笑:‘去你的月亮,老子说一个月有多少天,就有多少天’!最典型的就是2月份就只有28天或29天。而其他月份则是30或31天。
实际上,月亮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基本是不变的,大约是29.53天,它不是一个整数,这可就让日历的制定者犯了难,这个半天可咋整呀!总不能说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午饭前是上个月,午饭后属于下个月吧,如果真是这样的写日历的话,那某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就会有两个日期了,比如1月30日也可以是2月1日,这一天午饭前,是1月30日,午饭后是2月1日,太不方便了。
我觉得,古人当时肯定是灵光一现,说这两个半天凑在一起,不就是正好一天吗?于是每两个月,把前一个月的半天给后面一个月,凑成一天。这样一来,每一天都只有一个编号,就不会混淆了。
于是农历就把月分了大小,大月定为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但这样的话一年就是(30+29)×6=354天了,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跟地球绕太阳跑一圈的时间对不上了。因为地球绕太阳跑一圈的时间也是基本不变的,需用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唉!咋又不是整数呢!
这样一来,两者差了十来天怎么办呢?这十来天总得给人家一个‘名份’吧?
这里插句题外话,如果农历真的是严格意义上的‘阴历’,就不用考虑这个时间差了。
公历就没有考虑这个时间差,它就是把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这样一年加起来,就是365天,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基本吻合了,至于月亮绕地球是29.53天,它不在乎。这就是为什么说公历是阳历,因为它只看太阳,不看月亮(太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